首页 | 动态

两会上的储能声音,肩负新型能源体系蝶变的光荣与使命

中国电力网
2023-03-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体系的要求一锤定音。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迅速,新型能源体系正在进行一场蝶变。2022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伴随着随机性、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为了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呼吁声此起彼伏,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的建议、提案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新亮点。

  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新型储能获得独立主体地位之后的产业前景,各地电力界人士为“新能源+储能”的一体化发展建言,企业界人士关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破冰”、技术路线创新及产业链降本。

  新型储能获得独立主体地位之后

  2021年7月,《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获得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成为发展储能产业的重要拐点,与之有关的配套政策文件鱼贯而出。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先后出台,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到2025年,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

  2022年,被视为储能元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各地规划项目总和超过顶层设计。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GW;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达到12.7GW。

  仅2022年内,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GW。而国内2022年一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GW/259.2GWh,并且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1至2年内完工并网。这也意味着,这些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

  然而,储能产业“外热内冷”的情况也令业内人士担忧。

  仅是2021年,国家和地方出台储能相关政策达300多项,产业链投资计划超过了1.2万亿元,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储能的狂热不假,但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配储规模缺乏科学论证、成本缺乏疏导机制、商业模式欠缺等问题的存在正使得国内储能的发展卷入质疑。

  中电联2022年11月14日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到2021年底,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该调研指出,新能源配储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率低;二是新能源配储能规模、型式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三是新型储能成本较高,缺乏疏导渠道;四是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电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新型储能安全管理仍需加强;六是新型储能运维难度大。

  6.1%的新能源配储利用率带来的行业隐忧还在延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的2023年光伏形势与展望座谈会上,再次被提出。

  各地电力界人士建言地方储能发展

  停留在一年多以前的历史数据让投资者愈发谨慎。同时,也为从业人士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储能配套政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有三十余位代表、委员在建议和提案中提及储能相关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提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配储能,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同时,要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储能设施准入标准,确保安全可靠。要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地方的电力界代表、委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亮建议,按照“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思路,促进各能源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协调发展。从电源侧看,要适应新能源发展节奏,因地制宜新建清洁煤炭机组,加快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推动煤电由主力型电源向基础保障性、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从储能侧看,支持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推进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建设,提升灵活调节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天仁在建议中提到,支持辽宁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统筹东北地区消纳与外送,支持辽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根据辽宁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未来需求以及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展,打造六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及灵活调节电源基地——即辽北地区源网荷储基地、阜新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能源转型基地、朝阳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基地、核电基地、抽水蓄能和其他储能规模化应用基地(简称1+6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提议,要立足电力保供和促进能源转型,持续优化江西省能源结构,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江西电网与省外大电网的连接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大清洁电力引入力度,持续提升跨省跨区的能源互济能力;另一方面,要科学布局省内新能源发展,做好储能、电网接入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确保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提议,在西北地区建设国家新型储能中心。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突出清洁绿色电力储备,高比例为新能源发电配备新型储能设施,大幅提高清洁电力消纳比重。在西北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国家新型储能产业中心,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入,并从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绿电市场化交易政策,为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体系提供支撑。

  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等“破冰”

  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发布《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的文章,切中储能发展问题要害指出:“储能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将配套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前置条件,但如何参与电网调度不明确,而且电源侧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条件不成熟,相关政策落地执行效果欠佳,部分配套储能利用率较低,新能源企业主动投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来自企业、电力系统的代表、委员也为新型储能的容量电费政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的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二是建议储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碳汇交易市场。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可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多重作用,弥补储能盈利上的不足。三是建议进一步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健全主设备、安全防护等技术标准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龙头牵引、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整体提升我们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议合理疏导储能成本,合理界定输配电服务对应的储能成本,并将其纳入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并推动发电侧储能的运行和价格政策制定。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建议,建议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费政策,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网辅助服务的相关政策。

  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动产业链降本提效

  尽管新型储能的增量可观,但当前,抽水蓄能仍是目前国内主要的储能形式。抽水蓄能的装机规模占到国内储能总装机容量的七成以上,也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单位价格较低的大规模、大容量储能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集中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率先构建起我国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有力支撑我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能源转型,同时拉动水泥、钢材、电气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离河抽水蓄能电站还能起到类似湿地公园的效果,可调节水库周围的大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2023年以来,国网和南网抢抓机遇,先后明确提出了抽水蓄能电站的新增装机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1月11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2023年,计划再开工建设5座抽水蓄能电站,投运4座抽水蓄能电站,届时国家电网公司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将达到3800万千瓦,是三峡总装机的1.6倍。

  南方电网印发的《公司关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意见》提出,将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中,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十四五”新增装机600万千瓦,“十五五”“十六五”各新增装机1500万千瓦,未来十五年增长4.6倍。到2030年,大约相当于新增1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支撑2.5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接入和消纳。

  与此同时,能源界的从业人士高度关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的创新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他的建议中提到,要多渠道保供,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现如今,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可被验证的示范项目;国内大型储能项目对配备长时储能需求的关注度在提高。

  事实上,储能安全是产业发展的一条红线。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387.230, -4.77, -1.22%)董事长曾毓群提议,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费心懿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