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浙江温州最大光储充放检综合供能示范站投运

中国电力网
2023-08-14
 来源:新能源与新交通
浏览: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快速增加,其带来的并网难、消纳难等挑战越来越大,为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作用日益凸显。

  日前,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指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9%。温州市积极响应行动方案,建成该市首个“光伏+储能+充电+放电+电池检测“五位一体”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站。

  位于浙江温州市鹿城区康盛路的双屿综合供能站,由特来电与瑞浦兰钧联合为温州市交运能源公司打造。作为温州首个以充电型微电网为核心的“变配光储充放检”智能微电网综合供能站,该站占地7000余平方米,拥有直流快充桩72个,创新融合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利用技术、群管群控有序充电、V2G放电技术、车辆安全防护检测技术、云平台能量管理技术的多生态系统,着力构建“三大新高地”典型应用场景:源网荷储微网生态新高地,实现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融合互动,建成数字新基建的典型项目,是公交充电网助力城市绿色转型的创新示范。

  光伏发电,实现绿电最大化消纳

  电站采用了光伏发电的绿电模式,利用车位顶部空间建设3座光伏车棚,总容量为214kWp,年发电量约22万度,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每年节煤约66.3吨,碳减排约182.2吨。具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功能,打开了新能源消纳通道,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真正实现了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最大化引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储能系统,实现电网削峰填谷

  场站建设了1套容量为3000kWh的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让场站使用储能电,减轻高峰时段电网负荷;在用电低谷时,使用电网低价电存电,实现周期循环。既平滑了新能源发电,提高其消纳率;又能降低整体用电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实现电网削峰填谷,获得峰谷差收益。按照每天两充两放,首年转移电量可达219万kWh。光伏加储能系统不仅能为电动汽车供电,还能为园区用电提供绿色电力。

  智能调度,公交车+社会车辆共享充电

  光储充放一体化微网电站,通过集成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等功能,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在储能站中,为电动汽车供电。项目设置个72充电车位,将公交充电区和社会车辆区复用,采用功率池共享的群管群控系统,可以通过有序充电、智能调度,面向不同车型提供所需功率,可实现多终端功率共享、全矩阵大功率输出,满足公交大巴、物流通勤、网约出租、私家车等各类新能源车型的功率需求。

  公交车一般为夜间集中补电和白天少辆车快速补电,该站在满足站内公交充电的基础上,向社会车辆开放,实现充电场站复用,充电设备电压覆盖公交车、商用车、私家车等所有新能源车型,既能够让公交运营降本提效,又能解决社会新能源车辆充电问题,实现一举两得。

  创新V2G技术应用,电动汽车变储能

  项目创新采用V2G技术,建设8台双向直流充放电终端,可对停驶公交及社会车辆进行“储能复用”,在电价低谷时充电,在电价高峰且电网负荷较高时,反向放电,赚取峰谷电费差价,有效降低电动汽车的充电成本。每辆公交车及社会车辆的电池都可以作为“移动储能”,通过V2G放电给电网赚取收益,预计年转移电量可达46.72万kWh。

  两层安全防护,保障电池安全

  项目采用特来电专利的「两层安全防护」技术,在充电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电动汽车充放电、储能充放电运行的冗余安全防护与检测,并进行大数据的学习优化,使得电动汽车充放电过程及储能安全隐患做到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可追溯,预警准确率达90%。

  微网能量管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场站采用高智能化、强拓展性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EMS),将所有的光伏、储能、充放电系统,链接至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调度,根据实时天气、电价、新能源车电池状态信息,与云端进行通讯,选择最优的系统运行策略,保障微电网安全运行,实现微网系统收益的提高。

  作为温州市目前规模最大、充电桩数量最多、应用场景齐全的光储充放综合供能站,双屿综合供能站服务范围可完整覆盖公交大巴、物流通勤、网约出租等各类新能源车型,满足不同车型的充电需求;同时,双屿综合供能站建立新能源微网系统,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实现微网清洁能源存储就地消纳,缓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温州市交运能源公司将以双屿综合供能站为样板,将更多充电站升级为“光储充放”一体化微网综合供能站,拓展公共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贡献国企力量,推动电动汽车从“低碳”向“零碳”发展。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