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涌入15万人的上海SNEC储能展:“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中国电力网
2023-11-06
 来源:新能源产业家
浏览:

  又一个储能展会开幕。

  11月1日,上海SENC储能展会开启,相比5月份以光伏企业为主的SNEC展会,这次储能展冷清很多。据主办方预估的数字,三天入场的观众约有15万人次,远少于5月展会的50万人次。一位参加过5月展会的观众说了最直接的观感,“下了高铁,打车到展馆基本不堵车了。”

11月上海SNEC储能展入口

  不过,下行周期来临,各家的竞争态势和展会策略也同样值得关注。展会的一位销售告诉我,“这种展会通常也不是拿订单的地方,更多是同行、供应商聚一聚,观察每家竞争对手订的展位大小、哪家这次缺席了,也变相说明了这家公司的收入情况。”

  从热潮到寒流,这次SNEC储能展还有隐含着哪些趋势?

  01 储能,逃不过光伏五年周期律

  参展人数下滑代表储能行业走到了拐点。

  今年以来,储能行业展会从年初到年底,预计有上百场,产业再火也会让人感到疲劳。展会的同期论坛上,几乎所有的演讲嘉宾都会谈到产业价格战激烈、内卷加速的主题。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展会论坛现场为行业现状:“储能产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的演讲

  “半年时间,储能投标价下降了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这就是储能行业的现状。”朱共山说。

  数据在印证着这一说法。

  由于国内公司的一拥而上,国内已经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20GW左右,上半年装机6.9GW,国内新增的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和运营项目)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过去半年,全国新增注册新型储能超过4万家,超过去年新增注册总数。

  参照光伏五年周期律,过热的储能行业也将经历同样的周期。“储能产业洗牌在即,唯有专业方能生存。”他表示。

  02 光储一体化并不是长期趋势?

  今年上半年,储能发展有一股重要的推动力是光储一体化。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国内总装机的48.8%。

  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的上升,让风光电站建设时必须要考虑配置储能。因此,光伏产业跨界做储能被认为是一条绝佳的转型路径,多家光伏大厂都大举投入布局储能市场,形成一体化优势。光储成为一个大而全的概念,把储能产业都吃下。

上海SNEC储能展现场

  而这个看上去无懈可击的逻辑,在展会论坛现场得到了挑战。即光伏和储能长期来看究竟是各自走向专业化,还是走向一体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苏日娜给出的分析是:“光储一体化短期上来看是战术性的考量,因为本质上是成本压力。光伏和电化学储能已经卷得一塌糊涂了,所以要用光储一体化的成本优势锁住利润,不做光储一体化可能就死掉。”

  光伏行业和储能行业一样也正经历价格的恶战,光伏组件的成本线是1.55元/W,而很多中小企业的报价已经报到了0.8元/W。

  但价格战是短期的策略。“长期来看,因为储能下游赚的钱差异太大,在大储这样的B2B领域会回归到传统的电力设备行业,产品溢价性很低,只会出现类似施耐德、ABB这样的电气巨头。PCS、电池还是会有一级供应商的角色出现。”

  某种程度上,光储一体化就是巨头残酷竞争的延申。

  03 全产业卷向工商业储能

  工商业储能产品,是这次展会最大的风向。

  从今年年中开始,各大厂商都在全国各地密集发布新品并召开经销商大会,试图切走这块新的蛋糕。

  因为工商业储能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并展现出百亿级市场的潜力。《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至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我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累计市场规模约为65亿元-80亿元。

  展会上,一个液冷储能柜、一个风冷储能柜,并排占据了每个展位的黄金位置,远远超过了户用储能的比重。

  而在海外大火的阳台光储产品,在这次展会上仅有一家深圳公司华美兴泰展出。与SNEC同期海外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储能展,已有20多家阳光储能公司参展,绝大多数都为中国公司。

  可见在寒冬之下,储能公司的钱也都需要花在刀刃上,毕竟海外才是用户侧储能的最大市场。

上海SNEC储能展唯一展出的阳台光储产品,这类产品在德国市场热销

  在工商业储能,巨头展现了品牌号召力。

  尤其是比亚迪在发布工商业储能新品MC-I时,发布会仅半小时不到,现场人群就甚至挤到了隔壁站台。现场观众告诉我:“行业在最卷的时候,越想知道龙头公司怎么做,怎么定义产品。”

比亚迪产品最大的亮点在于结构创新,这和其在动力电池的策略一致。

  据新能源产业家了解,MC-I采用350Ah的储能专用刀片电池,并且采用CTS一体化设计,通过无模组、无PACK直接集成到系统。系统整体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CTS的设计理念显然来自比亚迪CTB,即电池车身一体化,因此比亚迪MC-I的占地面积更少。

  除了比亚迪,奇点能源、三晶股份、锦浪科技、首航新能源、科士达、大秦数能等公司都在展会上发布了工商业储能新品。甚至连充电桩品牌能链智电(快电)、星星充电都发布了工商业储能产品,来形成充电场站的光储充一体化闭环。

  而比亚迪也不是唯一的大厂。拥有央国企背景的储能公司,例如国电投投资的融和元储、中能建旗下的中能建储能科技、中国中车旗下的中车株洲所同样人气爆棚。


中国能建的工商业储能产品

  这些公司均是这两年崛起的新军,以中国株洲所为例。2023年上半年,中车株洲所继续交付2GWh储能设备,并且中标项目数量超过阳光电源和比亚迪。展会上,中国株洲所和别家储能集成商不同,特地展出了IGBT和变流器等核心零部件。

  “中车的强项就是以前在轨道积累的电力电子设备经验,所以跨界到储能后,这些自研零部件可以提升整体系统的效率。”现场一位投资人告诉我。目前新能源产业收入已经占到了中车株洲所的50%。

  04 液冷成为产品的标配

  液冷储能已开始成为主要的技术路线,一些厂商甚至只展出了液冷产品,没有风冷产品。

  与风冷不同,液冷主要通过液体对流降低电池温度,冷却介质一般为乙二水溶液,散热效率更高,散热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液冷散热更高效均匀,可将电池Pack温差控制在3度以内,可靠性更好。

  虽然液冷的初装成本比风冷更高,但是液冷系统可降 Pack 温差控制在更小范围,解决了温度的不一致。所以,这在另一面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储能系统安全性。


工商业储能产品

  在展会现场,液冷系统几乎成为新产品的标配。某品牌的储能销售和我说,只要规模足够大,液冷储能柜的价格和风冷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优势,目前大储客户为了安全起见,基本都在选装液冷。而工商业也在受益于液冷产业链成熟后的规模优势。

  不过在液冷之后,工商业储能的创新点已经相当匮乏,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行业都在竞争最低价格。

  面临起步即价格红海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一个储能销售说,工商业储能产品不能光看便宜,如果365天只有300天能用,剩下65天都是故障和检修就毫无意义,前期的测算直接被推翻了。因为这么高的故障率放在浙江省也没有投资价值。液冷系统也同样只是在产品层面上的卷。

  “所以当下的工商业储能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降低整体故障率。”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