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以储能为抓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网
2023-12-2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储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被喻为新能源的“稳定器”、电力系统的“充电宝”、能源供应的“蓄水池”。我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近日落户广州,这是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推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2123万千瓦,位居全球前列,我国储能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侧也呈现出强大的生产能力。从新型储能中增长最快的电化学储能产业链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上游电池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中游储能系统及集成(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下游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完整产业体系。业内专家预测,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接近3万亿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未来储能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比如利用储能平衡电网调峰,通过风光储一体化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备用电源“储能电站”模式将迎来新发展。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也将成为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重点。

  在韦福雷看来,尽管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储能电站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收益低等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依托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均每1.7天完成一次完整充放电,即日均满充满放次数为0.58次。目前,储能电站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很多储能电站在投入大量资金后却缺少收入,整体收益水平较低。

  二是新型储能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加剧。从2020年开始,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2022年新注册储能企业达到3.87万家,2023年上半年新注册储能企业将近2万家。当前国内储能电池整体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不到3成。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直接导致无序竞争和价格战,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储能产业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手,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储能行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林伯强建议,完善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持续促进储能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以提高其经济性;推动储能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建立健全储能标准体系,持续加强储能相关项目管理。

  韦福雷认为,要基于市场需求做好储能规划布局。我国能源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大,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电网需求做好新型储能布局地点、规模的规划。

  要完善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目前,以中长期为主、现货市场为辅的电力市场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储能的作用。应该结合新能源比例提高的现状,逐步构建以现货市场交易为主、差价合约规避不确定性风险的电力市场体系。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价格机制。根据电力供需实际情况,适度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提供参与交易的机会,激发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

  要加快推进开展新型储能试点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应以提高盈利能力为导向,加快围绕新能源配储、用户侧储能、火储联合调频、独立储能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试点,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