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利用率低场景单一 新型储能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多远?

中国电力网
2024-01-12
 来源:南方网
浏览:

  “新型储能实际装机量已供大于需?”“储能利用率跟预期差距很大”“产品同质化比较突出”......在1月8日结束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预选赛上,200多位新型储能企业高管、专家齐聚广州直面产业热点问题,积极探讨储能利用率低、应用场景亟待开拓等难题的破解之道。

  破解储能利用率低难题

  作为能源“大家庭”的“新贵”,刚刚过去的2023年,新型储能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然而,在产业扩张如火如荼、一座座储能设施拔地而起时,新型储能正面临着利用率低的产业难题。

  “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日均运行次数是4.17h,达到电站平均设计利用小时数的34%,平均日等效充电放电次数不到40%。”中国工程院饶宏院士分享新型储能的利用情况。

  新型储能利用率低,不仅造成建设浪费,更重要的是算不好“经济账”,企业缺乏动力,难以打开市场,为产业扩展方向。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储能国内产品线工商业储能BU总监马伦胜认为,目前新型储能在源网侧场景利用率较低,主要在发电到售电之间的链条没有打通,既有物理上的输电线路、配套设施不完善因素,也有需要规范制度、政策细化的软性因素,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和电网建设的整体规划。

  为突破这一产业难题,政府与业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推动储能市场商业化,鼓励配建转为独立储能,参与到电力市场中来,广东、山东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

  去年10月,广东梅州宝湖储能电站在国内首先以“报量报价”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迈出了储能市场化新商业模式的第一步,使得储能电站日均循环次数跃至平均次数的近4倍,新模式为打通电力市场、激活储能应用开了一个好头。

  构建储能+应用新场景

  光让现有赛道的新型储能“用起来”还不够,将新型储能作为发电与用能之间的桥梁,打造“储能+”,让新型储能“有活干”“有钱赚”,应用在更多场景。

  搭上新能源建设东风,“储能+新能源”仍是未来主流。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2年新增储能仅占新能源新增装机占比的6%,当前新能源配储占比暂未能满足强制性配储需求,“储能+新能源”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随着业界对电力交易机制的探索逐渐明朗,“储能+共享”以经济、灵活、利用率高的优点得到客户青睐。据有关数据显示,以陆上风电为例,理想情况下租赁储能比自建储能降低了23%总投资成本,效益明显。去年3月,奇点能源推出了我国第一款工商业储能经营性租赁产品,给出了共享储能新模式。

  除了向“更高、更大”发展,新型储能为具体用电“小场景”充当“缓冲垫”“应急阀”,推动“储能+应用”。

  如“储能+零碳园区”,华科数能为汕头打造首个“零碳工厂”,园区将屋顶光伏电力储存起来,满足生产之余,实现峰谷电价差套利,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储能+移动”,海博思创针对通讯、大型活动等户外场景集中用电场景,推出大容量移动电源车,解决户外用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储能+地铁”,青岛地铁抓住城市轨道列车制动频繁、能耗大的特点,创造性将飞轮储能技术融入地铁运营中。

  种种“储能+应用”,核心都是为多变的生活、生产场景设计“小方案”。将储能送进生活,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力点。

  “储能+海外”也是一条可行之路。苏州精控副总裁王晨奇认为,竞逐海外储能市场,需要抓住海外用户的痛点,推出符合海外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并且搭建本地化的运维团队,提供完善支持服务。据有关数据显示,阳光电源以16%的全球电池储能系统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华为和比亚迪均以9%占比位列全球排名的第四、第五,中国储能企业正加速抢占全球市场。

  不断明晰产业发展新方向

  丰富的储能应用场景对新型储能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满足要求,产业的前进方向也很明确:行业标准化、产品模块化以及服务智能化。

  行业标准化推动产业达成共识,避免恶性竞争,提供了一套清晰稳定的发展路径。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产业发展应建立覆盖新型储能设备生产、集成制造、项目建设、数字化监控运维和退役回收全流程的标准体系。

  2023年2月,国标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计划全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指南》涵盖了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八个方面,填补了产业标准的空白。

  《指南》正推动储能产业从草莽发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有利于“驱逐劣币”,长期来看增强了市场信心,为新型储能产业指明方向。

  产品模块化标志着产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打磨核心价值以实现降本增效。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伟增认为,集中式储能产品在安全性和电芯管理上有所不足,在未来工商业应用场景下,储能管理将从集中式向模块化转变。

  区别于集中式大型储能产品,模块化储能产品将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变流系统等组件分区存放,提升设备安全性,能方便地对每个电池、每个组件单独管理维护,模块化改善了储能设备的容量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创造经济效益。

  服务智能化是产业走向成熟的体现,产业目光从贩卖产品本身聚焦到丰富多样的产品附加价值上。国能日新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储能的发展,需要更注重向下延伸,关注提升后市场运维服务,重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利用来提升对储能经济性的利用,通过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运用物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服务智能化,推动储能与现货交易、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电力辅助服务等模式的结合,将实现储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性盈收,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以服务智能化+应用新模式赋能新型储能发展。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曹伟表示,用大数据处理,用海量的数据去甄选,对负载、使用情况、电价、包括电网的情况进行预测,能够帮助客户获得最高的收益。

  行则将至,未来可期。以行业标准化为指引,以产品模块化与服务智能化“两条腿走路”,新型储能产业信心十足,向大规模商用阶段大步迈进。

  文章来源:南方网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