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人机

南网科技公司“慧眼”无人机实现量产

中国电力网
2023-06-08
 来源:南方电网报
浏览:

  近日,南网科技公司再次迎来一个重要节点——第二代“慧眼”无人机实现量产。“个别功能、参数已经完成修改校正。”南网科技公司智能运检事业部总经理吴昊说,相比于第一代产品量产问世,流程运作已驾轻就熟。

  去年7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电力行业深度定制的微型多旋翼无人机——“慧眼”无人机及配套机库正式投入市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南网科技公司打通“慧眼”无人机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

  从“难产”到量产 寻求工艺最优解

  近年来,无人机自主巡视技术炙手可热,但多数服务于主配网领域。南网科技公司另辟蹊径,在业内率先推出第一代“慧眼”无人机及其配套机库,推动无人机自主巡视在设备密集、巡视要点众多的变电站全面应用。

  更可贵的是,这一次的科研成果被成功搬上工厂生产线。“从研发、试制到试运行、质量检验,再到量产应用,关关难过。”吴昊说,团队耗时一年半,统筹协调多部门力量,经历两轮迭代升级和数十次失败试验,方才将上下游全链路跑通,“如今,一天最多可生产300台套。”

  2021年初,“慧眼”无人机关键技术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可若想批量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材料、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设备等,都要从生产角度重新审视、动态调整,必须同时满足经济性和技术性。”南网科技公司智能运检事业部副总经理麦晓明说,团队抓住主要问题集中攻关,两个月后,10余架无人机样机正式出炉。

  产品试制成功后,南网科技公司第一时间将样机寄往各地供电局,让属地资深飞手在现实作业环境下对续航时间、最大飞行速度、悬停精度、任务载荷、飞行稳定性等技术性能进行逐一检验。与此同时,一场挑战极限的试验也在湖北省武汉市展开——南网科技公司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按照设计好的安全策略,增加电压等级,观察记录无人机离带电设备的最小安全距离,以作后续改进参数、固件、策略的依据。

  “试飞难度远超预料,无人机信号丢失或击中障碍物是‘家常便饭’。”麦晓明算了算,仅在调试工艺和设备这一环节,便消耗了30多架无人机。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后交了十几次“学费”,试验成功率越来越高,外界对产品运行安全性的质疑也烟消云散。

  试运行成功的下一步便是更加严苛的试生产环节。“我们需要确定最终的工艺结构,关键项不合格意味着一票否决,退回研发环节。”吴昊介绍。团队不断重复试验,无人机生产线实现合格率、产能“双爬坡”。

  和通用型无人机产品相比,实现量产的“慧眼”无人机除了具备电力巡检航线规划、主被动安全防护、云端直控、多机协同等强大功能,电网“感知力”也更显卓越,本体缺陷发现率提升2.75倍,有力推动变电站巡视无人化、作业少人化。经过电池选型和机身优化设计,该机型的续航能力也实现质的提升,每一架次的直飞时间由30分钟增加至45分钟,很好地适应了电网智能运维作业要求。

  从内部到外部 进军非电市场

  “围绕核心业务,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率先在重点区域发力,逐步覆盖全国市场”,日前,南网科技公司为“慧眼”无人机推广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吴昊和同事们对产品充满信心,已不满足于在系统内部落地开花,而是将目标投向更广阔的市场,相继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设办事处,与属地供电公司牵手战略合作,进行重点试点示范,为客户提供技术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慧眼”无人机低空巡检网络。

  正如“慧眼”无人机提出的口号——“专业突破边界、赋能行业”,南网科技公司还尝试跨界进军新能源、交通、公安部门等非电网市场,推动产品在全领域应用。

  但隔行如隔山,要做到贴身贴心服务,一点也不轻松。“对于飞什么内容,多久飞一次,完全摸不着头脑。”吴昊说,他们开始沉下心来,在深耕试点的过程中寻找共性规律,了解客户需求。南网科技公司与交警部门联合研发国内首套“交警慧眼”三维事故勘查系统,通过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权威认证,已应用于广州交警日常执法。

  除了积极推广,目前他们也争分夺秒,针对复杂配网场景的升级应用,研制第二代产品。“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升级迭代,领先竞争对手1—1.5代产品。”吴昊强调,从研发到量产,技术要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意味着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和力量。该公司研发经费占年营业收入比例达6.8%。随着规模效应日益明显,单位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产品也将更加小巧轻盈,逐步实现模块化组装。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以更低的价格实现更高的性能,做到尽善尽美,以满足行业巡检需要。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