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财经

山东连续22小时负电价,到底怎么回事?

中国电力网
2023-05-10
 来源:开伟观察
浏览:

  负电价这个情况在国内曾经确实没有发生过,山东算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因为这种负电价延续了长达22个小时,更引发了舆论媒体乃至全国民众的关注。

  那么,不少民众可能心中有点迷惑,到底什么是负电价?简单地说,负电价就是指发电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发电量,不惜以低于零的价格卖出电力,甚至还要付钱给用户用电。

  负电价意味着发电企业会出现暂时的亏损,用电需求端的社会大众理论上减少生活用电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减支出,生产经营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盈利额度。

  发电企业“亏损卖电”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对电力企业而言成本将增加,经营也增加不少的困难。另一方面,不利新能源发电的普及与投资,因为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比传统水电或火电要高。再一方面,名义上可能民众会降低用电费用,但实际上民众也很难享受到这种收益。而且,这反映电力过剩现象,也会对电力供应的平衡性带来不利影响。

  可能不少网民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负电价,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最关键是山东电力设施投入大,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据山东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5691.5万千瓦,同比增长28.6%,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32%,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山东电力系统缺少常规水电、燃机等灵活调节性电源,调峰能力不足。另外,恰逢“五一”假期,生产节奏变缓,用电需求下降。据披露,4月29日至5月3日,山东实际日调度最高用电负荷平均值下降10%;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大发使得短期内出现电力供应过剩。“负电价”时段,山东遇大风天气,5月1日至2日风力发电平均出力达到1100万千瓦,同时,连日的晴天也保证了光伏在午间的发电量,短时间系统负荷压力不小。

  持续负电价对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它是电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和价格信号共同作用的结果。负电价表明市场中存在过剩的电力,需要通过价格激励来刺激用电需求或抑制发电供给,从而实现市场的出清。负电价也可以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和火电的灵活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环境效益。负电价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运行的一种正常现象。

  负电价不是中国独有,西欧不少国家也时有发生,比如4月德国和法国日前交易电价连续两天跌入负值。仅一季度,德国就已有128小时处于负电价状态;法国出现负电价天数比此前20年都要多;比利时等国也时有负电价出现。

  这些国家通常当负电价发生时,对于发电企业而言,需要不断自我调整结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努力寻求转变的灵活性,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的动力;对于运营商来说,则是要强化供给侧的预测管理,尽量做到电力供应错峰搭配、均衡供应;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快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传统电力、新能源发电以及核电等结构合理,提高电力市场供应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开伟观察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家)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