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网人物

攻克冻土施工难题 提升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记国网工匠朱庆林

中国电力网
2023-06-02
 来源:国家电网报
浏览:

  ●工匠绝活

  工作24年,黑龙江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朱庆林见证了我国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展。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高寒地区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技术,主持完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新技术成果应用科研项目2项,联合团队成员完成公司重点科技项目1项。他还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项,研发的成果获得省公司级及以上奖励33项,获得国网工匠、“龙江电力工匠”等荣誉称号。

  5月30日,在黑龙江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朱庆林职工创新工作室内,该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朱庆林带领工作室成员讨论太阳能基础养护装置的改良方法。研发该装置是朱庆林和工作室成员近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该装置研制成功后可帮助作业人员在冬季施工期间利用清洁能源完成混凝土基础养护工作。

  “黑龙江冬季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我们开展电网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破冰前行,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朱庆林说。多年来,朱庆林刻苦钻研高寒地区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技术,带领团队攻克冻土施工技术难题,努力为黑龙江电网建设贡献力量。

  巧思善工

  破解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

  1999年7月,朱庆林大学毕业后来到黑龙江送变电公司送电三处施工一队工作。入职不到1个月,他就跟着同事来到500千伏永源—哈南输电线路新建工程现场参与施工作业。冬天寒风刺骨,基坑挖掘受限,朱庆林起初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么冷的天气下施工。他向班组里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后才得知,黑龙江地区冬季漫长,受施工工期制约,冬季施工在所难免。同时,他也了解到了在冻土层开展基坑挖掘作业的困难。这件事在朱庆林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让他有了破解冻土施工技术问题的想法。

  接下来的几年间,朱庆林和同事辗转多个输变电工程现场,积累了大量的冬季铁塔基础施工经验。2004年,黑龙江送变电公司开始负责建设220千伏穆棱—绥芬河输电线路工程。朱庆林所在的施工队要参与该工程建设。穆棱—绥芬河输电线路工程位于绥芬河地区,该地区有大量季节性冻土。这种土质不稳定性极强,施工人员需要想办法降低土壤冻融冻胀活动给施工带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朱庆林发现,只要减少各种热量的产生,避免地基土温度场急剧变化,就能最大限度保障地基稳固。这为朱庆林日后开展具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因专业技术水平突出,朱庆林入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研究组,负责研究冻土地基灌注桩杆塔基础的方法。他和项目研究组成员以220千伏塔河—漠河输电线路工程所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多年冻土层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冻土施工方法。朱庆林和项目研究组成员以对冻土扰动最小化为原则,结合在季节性冻土区的施工经验,反复试验,以减少施工中钻孔产生的摩擦热、灌注桩浇筑混凝土产生的水化热等。试验中,他们精准控制每一个变量,仔细研究负温早强混凝土配比、多年冻土中桩基检测等内容。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塔河—漠河输电线路工程的灌注桩基础牢牢扎根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塔河—漠河输电线路工程至今已安全运行12年,基础未出现任何问题。

  利用装配式技术

  提升冻土地区施工质效

  2014年,220千伏黑河—多宝山输电线路新建工程开工。该工程位于大兴安岭余脉地区,所处位置属多年冻土区。“基础一定要穿透多年冻土层吗?在冻土层上方施工行不行?”朱庆林提出了这些问题。2015年9月,他联合同事着手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装配式基础施工技术。

  想要装配式基础成功应用在施工现场,完成现场吊装至关重要。由于装配式基础的底板过重,一般吊车无法起吊。施工人员只能将底板分成2块或4块,然后再用吊车将底板安装到基础地梁上。这就出现一个新问题:基础地梁与底板的连接螺栓间距较小,每侧16颗螺栓间的距离仅有300毫米,要将地梁上直径30毫米的螺栓准确插入底板直径36毫米的预留孔中,难度极大。

  朱庆林和同事反复研究,用时1个月制作出装配式基础安装调整器,使重达数吨的底板不用再次分割,可以一次性落在地梁上,同时不破坏螺栓,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2016年,该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在成功解决基础吊装问题后,朱庆林和同事开始研究永冻土融化对基础产生影响的问题。他和同事翻阅大量资料,综合防水性能、防腐性能、隔热性能等参数,最终选择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作为底部防水材料。该材料既防腐,又能在基础和回填土之间形成隔层,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装配式基础施工技术,朱庆林和同事成功解决了黑河—多宝山输电线路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多年冻土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了冻土环境。该工程也为后续开展的东北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提供了参考。

  尽心尽力

  带出一批技术创新能手

  多年的实践使朱庆林意识到,技术创新就在身边。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项技术难题,他主导研发了钢管构件专用吊具、一种瓷绝缘子碗口调整工具、铁塔整体移位塔脚顶撑装置等。他也在一次次的创新中获得了成就感。

  看到朱庆林发明出许多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黑龙江送变电公司一批爱思考的一线员工纷纷和他一起搞发明。2016年12月,为了给这些热爱创新的员工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黑龙江送变电公司成立了朱庆林职工创新工作室。

  依托创新工作室,朱庆林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并在工作室内推行“导师带徒”教学方式,让青年员工和专业技能水平突出的老师傅签订师徒协议、结成帮扶对子。

  “刚入职的时候,我就听说工地上有个朱师傅特别厉害。后来,我加入了创新工作室,成为他的徒弟,不仅学到了他高超的专业技术,还明白了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这几个字的含义。”朱庆林的徒弟于世龙说。

  “手艺不怕别人看,技术大家一起学。”为使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行业先进的施工技术,朱庆林精心制作课件,定期在创新工作室内举办培训,推广输变电施工新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创新工作室多名青年骨干已成为输电线路建设现场的中坚力量。

  近3年,创新工作室共获得黑龙江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1项、省公司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梁安琪)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