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创新

辽阳供电公司让无人机成为运检人员的好帮手

中国电力网
2021-08-31
 来源:国家电网报

  

  “再向左边调整一点,好的,稳住,加热启动!”随后,由无人机挂载的高温切割丝升温至700摄氏度,缠绕在导线上的塑料薄膜瞬间被切割丝切断,隐患成功消除。8月23日,在辽宁辽阳供电公司首山变电站运检实训基地,该公司无人机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东兴带领工作室成员,操作最新研发的高温切割丝无人机开展功能验证飞行。

  辽阳供电公司无人机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4月份,由来自输电运检、高压试验等专业的11名成员组成。近年来,工作室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自主研发多款服务电力生产一线的专用无人机,解决了夜间巡检、牵引绳投放、复杂地形设备运输等多项难题。无人机创新工作室曾获辽宁省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需求引导创新 解决实际难题

  “给入侵线路走廊的超高树木修枝太难了,很多地方借助绝缘斗臂车都够不到。我们能不能研发一款专门为树木修枝的无人机挂载模块?”8月12日,在现场需求分析会上,工作室成员、辽阳供电公司输电运维班班长潘涛提出了这项建议。

  每月,无人机创新工作室都会召开一次现场需求分析会。会上,工作室成员碰撞思维,轮流分享所在专业遇到的技术难题,集体讨论攻克难题的方法。

  2018年7月的现场需求分析会上,工作室成员、辽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管理专责李明昊提出,在夜间跨高铁作业时,由于现场照明设备全部布设在地面,塔上作业人员低头工作时眼睛受到强光直射,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引发了工作室成员的热烈讨论。

  “我们可以用无人机带着照明灯飞上去。”“照明灯功率很大,如何平衡续航问题?”“可以设计满足无人机挂载尺寸和重量要求的照明灯。”经过一番讨论,工作室成员最终确定研发一种以多颗LED灯组成的照明灯为光源、两组3.2万毫安时电池提供动力的照明无人机。

  经过两个多月研发,第一架照明无人机组装成型。第一次试飞时,由于没有考虑到灯的散热问题,光源热量过大,照明灯塑料框架很快变形。随后,工作室成员尝试把塑料框架更换为铝合金材料,并在照明灯后方加装散热片和大功率风扇。1个月后,照明无人机成功研发。2019年至今,照明无人机累计执行飞行任务130次,被高空作业人员称为“小太阳”。

  近年来,无人机创新工作室依托现场需求分析会,研发了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专用无人机——锈蚀处理无人机可以清除避雷针顶端的金属构件锈蚀,绳索投放无人机解决了组塔架线牵引绳投放难题,载重无人机能直接将220千伏复合材料绝缘子运输到铁塔上。

  模块化智能化 研发再突破

  随着具备各种功能的专用无人机越来越多,有时无人机飞手开展一次作业需要带多台无人机,更换起来耗时耗力,影响工作进度。

  2019年11月,经过多次讨论,刘东兴和工作室成员萌生了一个想法——提高无人机机身通用性,将功能模块化,打造无人机通用平台。“我们通过更换无人机挂载模块,简单调整动力参数,是不是就可以在几分钟内任意切换功能?”刘东兴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将所有成员分成3组,分别攻坚控制软件接口、机身承载硬件接口和模块通用性三大难题。今年4月份,研发难度最高的树木清理模块成功接入无人机通用平台。自此,创新工作室将照明、载重、喷火、喷涂、红外测温等11项功能全部集成到无人机通用平台上,实现一台机身一部遥控器随时切换11项功能。

  在整合无人机功能的同时,无人机创新工作室还将研发重心由功能创造转向智能应用。2020年2月,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由成员张琳带领的智能应用小组。智能应用小组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检变电站。“想实现无人机智能巡检变电站,我们就要学会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技术。这对大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张琳说。

  接下来的1个月,智能应用小组潜心钻研,用倾斜摄影采集的图像构建出三维模型,并成功在模型中绘制出了辽阳地区所有220千伏变电站的巡检路径和数据采集点,形成了一套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自此,辽阳地区16座220千伏变电站都有了“量身订制”的巡检航线。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累计巡检220千伏变电站35次,发现隐蔽缺陷16项。

  根据专业特点 制订培养计划

  2016年9月起,为了让工作室每名成员都能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无人机创新工作室根据成员的实际需要和擅长的技术领域,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2016年7月,在辽阳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一班工作4年的王春宇加入了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因专业需要,他经常使用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工作室结合王春雨的工作性质,把无人机便携改造、增长航时等研究课题交给了他。2016年11月起,王春宇不断摸索改良方法,了解无人机性能,历时9个月研发出了可折叠、长航时的单兵无人巡检无人机,并编制了一套针对辽阳区域地形特点的无人机巡检规程。

  2020年7月加入无人机创新工作室的李伟是弓长岭区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工。弓长岭区地形复杂,无人机巡检配电线路时易坠落。工作室根据李伟的工作特点,锻炼他在遥控器控制信号传输、图传信号增强、超视距飞行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李伟结合实际,创新研究了山地超视距飞行小技巧,还在遥控器地面站高频头增程改造和无人机接收信号抗干扰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多年来,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定期举办无人机微培训,安排专业人员给辽阳供电公司运检人员讲解无人机相关法律法规、安全飞行常识等。工作室还为该公司运检人员准备了模拟实战训练,确保他们能够快速掌握无人机操作技巧。

  2016年至今,无人机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无人机飞手45名。

  (辽阳供电公司供图)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