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责任

“我对罗山村一往情深”——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扶贫工作队队长沈发贵先进事迹

ljxsdchq
2020-09-30 10:17:49
 来源:中国电力网
  “精准扶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我们是战斗在最前线的战士。”说起扶贫攻坚工作,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驻永靖县罗山村工作队队长沈发贵自豪地这样说。

  罗山村位于永靖县西南的大山深处,距县城约25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社,总人口264户998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810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3年,沈发贵作为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驻罗山村帮扶专职干部正式投身到罗山村的脱贫攻坚战中。2017年8月,他担任了罗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记得2013年第一次绕着崎岖的山路走了将近两小时车程来到罗山村时,我被眼前这片贫瘠的土地深深震撼了,失望与失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压在心头。如此贫瘠、落后的山村如何帮?帮什么?怎么帮?责任与压力很重。”回忆起当时来到罗山村的情境沈发贵感慨颇多。

  经过一番深入思考,沈发贵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责任,他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能辜负厂领导和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不能辜负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转变角色,转变态度,沉下心来,理清头绪,决心努力干好扶贫工作,经受扶贫工作的风雨历练,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沈发贵自从2013年驻村后,在厂领导和党组织的关怀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社况,业余时间加强扶贫政策的学习,从建档立卡的条件、程序到各种会议的组织、召开,他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做到手勤、腿勤和脑勤,边学边做,边做边想,还抽空去其他村学习先进经验,很快进入了角色。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广泛的调查了解,终于找到了村民致贫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村民不仅缺技术,还观念落后,有些村民还很懒惰。“等、靠、要”思想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针对存在的问题,他和其他扶贫队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与村民倾心交谈,与农户拉家常、谋发展,探索帮扶的具体措施。定期组织召开村社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做宣传动员工作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多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把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作为工作重点,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一户一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罗达东是刘家峡水电厂帮扶的联系户,他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但苦于没有机会和资金脱贫。沈发贵动员他做贫困户中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带头人。经过多次鼓励和支持,去年,罗达东流转尕达峡土地400余亩,种植花椒树300余亩,桃树100余亩。今年罗达东的经济林长势良好。罗达东高兴地说:“如果没有刘电厂和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帮助,这么多的树苗,配套的水利管网,我想都不敢想!”令人惊喜的是罗达东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他说,贫困不是荣耀,靠自己的双手脱离苦海才光荣。罗达东憨厚的笑容,就像罗山村沟沟梁梁上盛开的花,虽不娇艳,却使人心里暖暖的……

  养殖良种猪是贫困户吴更良一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家人就靠养猪卖猪肉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但今年猪肉市场竞争压力大,有很多猪肉卖不出去,他打电话向沈发贵求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沈发贵心里很焦急。但个人能力有限,他求助同事、求助朋友、求助微信朋友圈,帮助解决了吴更良一家的燃眉之急。

  贫困户张顺喜原先在村里打零工,种着两亩地,生活过得很拮据。面对读大学的儿子,高额的学费无从筹措。得知情况后,沈发贵同驻村队员多次上门开导、鼓励,得知他有养羊、养鸡的经验,便帮他规划院落、圈舍,争取到县里的2万元产业稳固项目,并鼓励他参加村里合作社的“散养土鸡+农户”项目。如今已经成了罗山村九社的养殖大户,年收入有7万余元。看着满院的鸡、羊,张顺喜充满信心地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还要加把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产业培育作为促进罗山村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沈发贵积极协调推进永靖县实施的产业提升工程和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开展牛羊养殖,旱作农业、高原夏菜种植等项目,截至目前,该村已形成了良好的种养殖势头,全村现有养殖大户30户,种植大户20户。去年又探索实施了花椒经济林培育项目,整合发动各方力量和全村群众,克服困难,严把苗木调运、整地栽植、后期管护及工程施工质量。栽植花椒苗10.2万株1600余亩,试种桃树苗0.15万株,新建和修整农路9公里,修整水毁农田60余亩,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能稳步走上幸福的小康路。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2019年罗山村顺利通过各级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沈发贵也兑现了他对群众和刘电厂党组织的承诺。扶贫的路上,有困难、有挫折,沈发贵认准了一条,就是一切以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切实帮助村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脱贫致富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笑容。他说:“七年时间真是弹指一挥间,每天和村民在一起,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真是由衷地高兴,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对罗山村我现在真是一往情深。”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