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形势、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判断,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公司是位于国家命脉领域的特大型中央骨干企业,管理着4万亿元的国有资产,服务人口超过11亿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壮大国家综合实力、服务民生改善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面向新时代,国家电网公司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努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电网格局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工作。从推进能源生产革命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具体到电力行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集约化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若干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从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看,要加快实施电能替代,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部署,提高电能消费比重,减少能源消费侧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
电网一头连着能源生产,一头连着能源消费,是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平台。国家电网公司必须主动适应能源变革要求,优化电网格局、加强电网互联,加快推进跨省跨区输电,着力提升送端电网外送能力和受端电网接纳能力,充分发挥电网的平台作用,服务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着力服务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清洁能源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并举的发展格局,促进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超过40%,到2035年“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完成的时候超过55%,到本世纪中期达到75%左右,确保实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要着力推动“三弃”问题解决。通过加强外送通道建设、加快火电调峰改造、发展抽水蓄能、推进全网统一调度、完善跨区跨省交易机制等措施,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下大力气解决“三弃”问题,确保到2020年将弃风弃光率控制在5%以内。要着力服务化解煤电过剩产能。优化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序,助力大型煤电基地集约化建设和外送,采取跨省区电力互济、电量短时互补等措施,努力实现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的目标,确保东中部地区新增电力需求主要由西部北部地区的清洁能源送入解决。
补齐电网短板
提高电能供给质量
国家电网公司是服务型企业,实现电网高质量发展,是公司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坚持把电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持续加大电网投入,加快各级电网发展,累计建成“八交十直”18项特高压工程,拥有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98.8万千米、变电容量43.3亿千伏安,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安全运行纪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但也要看到,电网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电网安全基础还不牢固,“强直弱交”矛盾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跨区输电能力不足与通道能力闲置并存;城乡区域电网发展不平衡,配电网、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发展滞后。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从当前电网的最薄弱环节着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去瓶颈,不断增强公司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电网的服务供给质量。
要不断完善电网网架。立足我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供”的实际,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着力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电网“强直弱交”结构性矛盾,积极协调解决特高压配套电源不足问题,加快送端电源改接工程建设,提高现有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要全面提升配网建设标准。适应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储能装置等设施大量接入需要,合理确定设备选型和技术标准,加快建设可靠性高、互动友好、经济高效的一流现代化配电网。积极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智慧运检、多能互补、智能量测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配电网运行的灵活性、适应性、互动性。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千方百计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投入,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着力解决农村用电“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全面提高乡村电气化水平。发挥集团优势,深化东西帮扶,加快“三区两州”(云南怒江州不在公司经营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改造,促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助力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坚持创新驱动
抢占发展制高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能源革命相融并进、蓬勃发展。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重大技术攻关,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大电网运行控制等领域,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建成国家风光储输、柔性直流输电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9项(其中特等奖2项),拥有专利8.1万项(其中发明专利1.9万项),编制国际标准61项。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瞄准世界一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机制,增强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业务、服务全方位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面向能源电力科技前沿、面向电网生产经营一线、面向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实施国家“科技创新2030”智能电网重大项目为引领,积极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努力在先进输变电、大规模储能、电网友好型新能源、源网荷储互动、智能控制、新材料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深入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等机制建设,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大力培育新兴业务。把握能源科技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趋势,大力开拓增值潜力大、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电动汽车服务、电子商务、芯片制造、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务、新领域,积极培育增长新动能。开拓电动汽车服务市场,持续加大充电设施投入,完善智慧车联网平台功能,满足电动汽车迅猛发展需要。聚焦物资电商化、分布式电源、节能服务、大数据征信等业务,提高电子商务发展质量和水平。以工业园区和公共建筑为重点,大力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大力创新服务模式。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变革组织机构,优化业务流程,推进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和“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不断完善现代供电服务体系。聚焦服务短板、客户痛点,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革传统客户报装接电服务模式,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世界银行“获得电力”指标排名。
坚持深化改革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强化顶层设计,狠抓任务落实,统筹推进电力改革和国企改革,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通过改革,2016年以来公司经营区域内年降低用户电费负担达2217亿元,其中电网环节承担1369亿元、占62%,有效释放改革红利。但必须清醒看到,改革进行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将越来越艰巨。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大旗、狠抓改革落实,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推向深入,破解难题、激发活力、释放红利。
深入推进电力改革。认真落实中发9号及其配套文件精神,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增量配电和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加强试点工作总结和评估。配合做好输配电价改革,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为电网可持续发展争取合理电价机制。按照“统一市场、两级运作”原则,加快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发挥电力交易机构作用,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和比重。
深入贯彻国企改革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要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着力破除束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推进增量配电、新兴业务和产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扩大电网混改的途径和方式,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项要求,依法合规、分类处理,稳妥有序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医疗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等工作,按期完成改革任务。
推进企业内部变革。按照集约精益、放管结合、权责匹配原则,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合理分权授权,提高运转效率,坚决防治“大公司病”。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按照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效益、有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公司内部分配制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激发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根本要靠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关键要铸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职工队伍。要持续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国有企业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加强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和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