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销服务

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及其背后的电力故事

中国电力网
2022-03-18

  开栏语: 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经济地图是反映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状态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专题地图。本报本期起开设“南方经济地图”栏目,持续聚焦南方五省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及其背后的电力故事。

  本期,先从广西柳州的一碗螺蛳粉说起。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州,夜市逐渐兴起,当螺蛳、米粉、酸笋、豆角等一邂逅,便幻化出一道“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柳州螺蛳粉。尔后,凭借“酸、辣、鲜、爽、烫”的特点,螺蛳粉风靡全国。一碗螺蛳粉,以“走心”的方式勾起人们的味蕾,承载着柳州人的乡愁记忆和生活态度,也折射出南方电网公司的优质服务与企业宗旨。

  能锁住柳州人胃的,或许唯有米粉。

  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清晨才苏醒的味觉,无法承载螺蛳粉汤汁的辛辣与浓厚,来一碗清淡的粉恰到好处;而到了午间、傍晚,甚至午夜,螺蛳粉无疑是餐桌的主角。

  盖着酸笋、酸豆角、炸腐竹的米粉,带着独特的风味,弥漫在城乡的市井街巷。而当螺蛳粉有了包装,它还能搭着飞机火车,飘去远方,飘入异乡游子的胃里。

  据统计,柳州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而广西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产值超千亿。如果从电力的角度看,柳州去年用205亿千瓦时的电量就完成了3057亿元产值,度电产值近15元,这是常年位居广西各地市前三的表现。

  在化工、钢铁等行业逐步搬迁的背景下,柳州正在开拓螺蛳粉、新能源汽车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工业城市柳州,正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扬鞭奋蹄。而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更是显而易见。头顶的酸雨不见了,柳江的水更清了。赏着江景嗦着粉的人,想必更愿栖老于此吧。

  米粉缠绕的城市

  柳州人的一天,自米粉始,自米粉终。起个大早,春姑便在店里忙碌,为上班族准备新鲜可口的米粉。

  与有些铺面做多种粉不同,春姑只专注于螺蛳粉。

  闹市里,这间不足40平米的小店,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拥挤的餐桌、狭小的出餐口,连着二层的木楼梯踩上去还嘎吱作响。

  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美食的追逐。生意好的时候,排队能排出二三十米开外。“装修啥的不重要,主要是粉好吃。”一边嗦粉、一边抹一把汗的白领小哥告诉记者。

  春姑的小店可谓“强敌环伺”。方圆一公里范围内,她掰着指头随便一数,螺蛳粉店不下十家。

  要想生存下去,每家店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春姑的店子,凭着“粉筋道,笋够酸”的特色屹立八年不倒,并且还有越做越大的趋势。

  米粉和酸笋,自然是螺蛳粉中最传统而重要的配料。于柳州人而言,螺蛳粉里无螺蛳,却必须有酸笋,无酸笋的螺蛳粉无灵魂。

  而随着螺蛳粉产业扩大,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一些螺蛳粉品牌推出了不同风味的螺蛳粉:从各种配菜的加料款,到番茄、龙虾味的酸辣款,甚至还有人用榴莲搭配起螺蛳粉来。总之,在柳州,市面上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螺蛳粉。

  山东人张东杰来柳州已有12年,刚开始有些受不了螺蛳粉的“酸臭味”,后来竟渐渐爱上,不可自拔,几乎到了“一天不吃就有念想”的地步。她还总结出煮粉的小经验:煮开的米粉,得用凉水激一下才“更Q弹”;青菜要多放,“一两粉得配二两菜”才更美味。

  正如面对同一道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大家都会觉得,自己做的应该不比别人差。对于螺蛳粉的品质,柳州的许多家商铺同样倍感自信。于是,当地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家的螺蛳粉是第二好吃的。”因为,第一必然引来争议。

  这种滑头式的“广告词”,充分说明了螺蛳粉之于柳州人的意义。这座城,已彻彻底底被螺蛳粉所缠绕包裹。用夸张点的话讲:连呼吸的空气中,都飘荡着螺蛳粉的味道。

  螺蛳粉产业的突围

  关于螺蛳粉由来的传说,在柳州当地有许多种,现难以考证。但能确定的是,螺蛳粉必然是由米粉而来,再在某一时刻遇见了螺蛳汤,才成就这别具一般的美味。

  柳城县马山镇托寸屯是柳州闻名遐迩的“米粉村”。从当地村民的口中得知,村屯自制米粉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

  42岁的韦丹军靠着做米粉养活一家人。他是地地道道的“粉三代”,打出生起就见外婆做米粉,后来姨妈、岳父两家人也做,他也自然而然传承了祖、父辈的手艺。

  柳城是“桂北粮仓”,产出天然优质的稻米,成为“托寸米粉”的最佳原料。韦丹军的外婆,早年同三五街坊一起,收稻碾米,做成米粉,再拿去集市上卖。“真就是纯手工,米都是用石磨一点点磨成浆的。”韦丹军说,“三五人总共一天才能做20斤。量少,又非常辛苦。”

  帮着韦丹军家庭粉厂接电的柳城供电局六塘供电所客服班班长黄柳荣,30年前也曾是一名米粉工。他对于做粉的艰辛深有体会:“六月天,作坊里热得很,又没空调,打着赤膊还是一身汗。”粉价“七八角一斤”,“也就够搞点烟钱”。

  螺蛳粉真正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螺香”品牌创始人周小林是最早一批螺蛳粉从业者。“当时柳南区老农贸市场那一块儿很热闹,我爸就推着三轮车,一卖一整天。深夜都有人吃。”周小林之子周志松告诉记者。

  其时,小摊小贩是螺蛳粉产业最基础而广阔的形貌,但距离产业化、规模化还很遥远。制约其发展瓶颈的是,配料繁杂的螺蛳粉难以长久保存。

  变化发生在2016年前后。一批福建商人来柳州后发现并抓住了商机,成功制作出包装螺蛳粉。“螺霸王”“螺状元”等品牌纷纷开始工厂化批量生产。抱团投资的福建商人,联合柳州人的技术研究,逐渐攻克了螺蛳粉保质期难题。

  “像粉条起不起霉变,含水量是关键。12%、13%还是14%,差一个百分点,口感、保质期完全不一样。这是政府配合科研机构、企业一起研究攻关完成的。”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胡小华告诉记者。

  多方努力之下,螺蛳粉知名度越来越大。不光李子柒等网红,连柳州市长都开始带货,全国各地开起了螺蛳粉连锁店,包装粉行销全球数十国。更有网帖称,螺蛳粉被韩国网友盯上要申遗。柳州人意识到:从小吃到大的螺蛳粉,终于火出圈了。

  一个城市的绿色转型

  柳州市商务局数据称,去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产值超千亿元。

  相比于柳州传统的汽车、钢铁、化工等工业,螺蛳粉的产业链宽泛得多。“产品加工属于二产,但农产品配料的种植属于一产,门店服务、贸易流通还属于三产。”胡小华笑着说,囊括了三大产业的产业链。

  产业的分散,让供电部门统计用电量时,显得“无能为力”。无论从哪一个门类来算,都不能完全包纳。只能尽量统计那些明面上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

  据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不完全统计,2017—2021年间,柳州网区螺蛳粉及其配套生产企业户数由22户增至92户,用电量由863.49万千瓦时增至7258.24万千瓦时。5年间螺蛳粉企业用电量增长7倍多,年增速基本保持在45%至89%之间。

  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后,从稻米、香葱等农作物的种植灌溉,到米粉碾磨加工,从酸笋豆角等配料的切割封装,到冷链物流的运输保鲜……毫不夸张地说,螺蛳粉产业链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离不开电。

  “柳螺香”位于鱼峰区的配料生产基地里,腌制过程中的酸豆角都要“吹着空调”。“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才行,高了就容易腐烂。”周志松还记得,5年前厂房未配备空调时,成吨的酸豆角散发出腐臭,“不得不倒掉,很心疼”。

  柳州供电局副总经理沈涛认为,电力与产业发展该是同频共振的关系。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异军突起,需要电力的支持。而电力也有责任和义务,助力柳州牢牢守住这一品牌。

  甚至,广西电网公司将网格化服务优势落到每一位种养殖户身上,以互联机制形成“一户一档案”,定期上门,及时解决用电难题。大电网工程方面,金中、昆柳龙直流这仅有的两条落点在广西的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直流大通道,全部落在柳州,为电力主网架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

  即便在去年长期一度实施有序用电情况下,螺蛳粉上下游企业用电也基本未受影响。“我们的错避峰方案做了严格评估,绿色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要保,螺蛳粉就属于这类。”胡小华说。

  千顷的水田、满山的竹林青绿苍翠,孕育出的螺蛳粉产业,怎么看都生态绿色。柳州市倾力打造这一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持续经济绿色转型的步伐。传统以重工业为傲的柳州,近年来悄然把柳化、柳钢做了搬迁,政府承受着GDP增速可能放缓的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也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若干年前,柳江鹧鸪江码头的水质发臭、鱼虾不可下咽,如今,生态环境部公布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柳州市连续两年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登顶。市民们曾痛骂“一淋雨就掉头发”的酸雨之都的帽子也被摘掉,柳州华丽转身,成为宜居花城。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此旅游,感受那“一粉飘香、一花倾城、一江旖旎、一车风行”的魅力。赏花游江嗦粉,成了游客们到此一游的必备选项。数据显示,去年“五一”假期,柳州共接待游客271.33万人次,位居广西第一,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都抛在身后。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倘若把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历史再往前推移千年,柳州史上最知名的“市长”柳宗元为这里带来了柳色,也带来了文明。从此,绿柳氤氲便是城市的模样。

  今日之柳州,正复苏历史之神采。(记者 帅泉 通讯员 邹振远 马聪 张东杰 陆冬琦)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