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论观点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提升党员干部修养

中国电力网
2020-09-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践行以“文化自信”为本质的“四个自信”的过程中,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积蓄正能量,增强内动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爱与重视,在国际上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既是对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起码要求,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去实践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执著而强烈的文化自信。要培养和形成这样的自信,首先就必须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理解。

  在众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诸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无疑成为最直接、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出现在各大书店的醒目位置,除了《论语》《诗经》、《二十四史》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作品、传记等单行本外,还有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这样的名篇汇编,内容从诗词歌赋到论说、语录、史传、杂记,不仅涵盖哲学思想、社会文化,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等领域,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展示。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感受到它们深厚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于哲理的人生智慧,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员干部,坚定和践行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只有经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它的内涵、特质与力量,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真正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文化自信,也才能将这种真挚、深厚的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认知的方方面面。

  吸收文化精华,积蓄道德力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不断汲取其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舍生而取义”,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凝聚着崇高而强烈的道德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儿童启蒙期开始,就在习文识字的同时,融入道德教化的内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和大量饱含爱国主义、忠诚担当等“仁”“义”精神的古诗文,无不体现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突出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多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教育党员干部和青年正身修德,完善自我。比如,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中,用东汉张衡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重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比职位高低更重要;在两次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用《管子》中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和《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道德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还用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引导党员干部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正气抵御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蚀。

  这些优秀道德的养分,蕴含着激励中华儿女在新时期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宝贵源泉,值得我们在学习、思考和总结之后,吸收转化为培养个人道德修养的力量。因而,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来积蓄道德建设的力量,涵养正向的道德认知,是新时期增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践行文化自信,筑就中国脊梁

  有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的学习与思考,有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与熏陶,便为进一步践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全力践行文化自信,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在新时期筑起一道坚毅磅礴的中国脊梁。

  作新时期中国脊梁,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了理想信念,从来不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以及“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勇敢。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现代社会众多的吸引与诱惑,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与勇气。

  其次,要有爱国主义的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到岳飞一生坚守“精忠报国”的壮烈,从王昌龄出塞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心,到陆游病榻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嘱托,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应将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力量内化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昂扬斗志。

  再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每当我们在传统文化丰盛的典籍中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荡气回肠、掷地有声的文字,胸中就会升腾起浓郁的责任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在全面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本职岗位上从事着具体工作,承载着群众的希望,只有将传统文化中那种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为国为民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才能真正扛起历史的重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更孕育了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面对新征程新使命,让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在感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深入思考,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积蓄道德力量;通过积极实践,在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中筑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

作者系大唐西安热电厂工会办公室主任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