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盛开在大巴山深处的“雪上花”——记中国能建陕西院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大巴山无人区终勘定位

中国电力网
2023-03-24
 来源:陕西院
浏览:

  “注意听了!这次我们要进入大巴山无人区的3号营地,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山路不好走,到处是青苔湿滑得很,还要经过48座独木桥,大家过桥的时候千万要小心!”担心强调不到位,高西峰索性大声地喊道,“都听见没有?”直到大家集体喊出“知道了”他才稍稍放心。

  “出发!”高西峰激昂地下了命令。高西峰是中国能建陕西院的一名电力勘测工程师,也是本次终勘定位工作组的负责人,在结束了大巴山一号和二号营地的终勘定位任务后,经过短短两天的休整,3月7日中午,他带队再次进入大巴山腹地,前往本次露营的三号营地,目标是完成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大巴山段最后9座塔基的终勘定位工作。


陕西院终勘定位小组

  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全国“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9条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之一。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六省(区、市),线路全长1619千米。该工程将宁夏电力跨区输送至华中湖南,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满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用能需要。该输电工程部分线路途经安康市镇坪县,从2022年12月至今年2月初,高西峰带领的终勘定位工作组已经完成了位于大巴山之外的82个塔基的终勘定位工作,剩下33个塔基位于大巴山无人区。

  陕西院上下高度重视本次终勘定位工作,经过多次研判,最终决定利用露营的方式完成本次任务。今年2月底,陕西院派出工作组先后两次进入大巴山露营,组员冒着风雪完成了24个塔基的定位工作,展现出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无畏的精神。现在还剩下最后的9个塔基等待完成,这也是最危险、最具挑战的塔位。

  惊险!挑战48座布满青苔的木桥

  三号营地位于海拔约1600米的大巴山腹地,是一所废弃了15年的老房子,比起前两个用帐篷搭建的一号和二号营地来说,条件好了很多。不过进入三号营地唯一的通道是一条由当地村民在进山采药时开辟而成的山路,最窄处宽度不足20公分,狭窄险峻,崎岖不平,每迈出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摔倒。路旁是深渊峡谷,令人不寒而栗。最具挑战的当属横跨在大家面前的布满青苔的木桥,木桥为当地采药人用几块木板临时搭建,年久失修,山里空气潮湿,桥面上覆盖了厚厚的青苔。部分木板也已经腐朽,出现了裂缝,站在桥上时,可以感受到木板的摇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崩塌下来。据当地人介绍,像这样的简易木桥总共有48座。

  三月上旬的大巴山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当下正是大地回春的季节,山里一片勃勃生机。山谷里的水流疾驰而下,在跌入水潭时激起了一朵朵白色的水花。不过终勘定位工作组却无心看风景,在连续通过两道短木桥后,第三座桥出现在大家眼前,只见桥面是由几根紧紧绑在一起的圆木构成,木桥的两头搭在岩石边上,整座桥看起来有些摇晃。一侧是峭壁,另一侧则是一处深潭,水面呈现出深邃的墨绿色。在游人眼中,这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但此刻它却透露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仿佛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过桥人坠入潭中。

  高西峰户外工作经验丰富,这些年他常常带队走南闯北,每次出工,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后凯旋而归是他最大的心愿。但这次情况有些不同,他的心里一点都轻松不起来,摆在他们面前是地势险峻的大巴山,对于他们这些自小生活在渭河平原的关中汉子们来说,征服大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队伍里的胡鹏飞,让他最为担心。胡鹏飞今年35岁,中等个子,体型偏胖,有些恐高。前两个营地也要过几道木桥,胡鹏飞吓得两腿直哆嗦,最后还是在高西峰的搀扶下过了桥。

  北方人大多对水潭有着天然的恐惧,望着那深绿色的潭面,总是会让人幻想出种种魔幻恐怖的事情,不由得打几个冷颤。胡鹏飞咽了几口唾沫,擦了擦垂在额头上的汗珠,跃跃欲试。在高西峰的鼓励下,他深呼了一口气,终于迈开了步子,左脚刚踏上桥面,走了两步,就感受到了桥身的微微颤动,顿时,一股巨大的恐惧感向他袭来。

  “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跳出了胸口,这两根木头踩上去一直在晃,我有些不敢过了”胡鹏飞面色铁青,只见他停了下来,后背也已经湿透。“放松,放松,不要想太多,一步一步地走”高西峰在一旁鼓励他。胡鹏飞正努力保持平静,他在桥上站了片刻,慢慢挪动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桥头,当右脚踏上地面的那一刻,欣喜的笑容堆满脸庞,高西峰和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经过了第三座桥,后面的45座桥因为没有跨越水面,相对会轻松些。但是这些桥大多依附悬崖而建,山里潮湿的环境滋养出的青苔爬满了桥面,有些木板已经腐朽,从桥上过时,仍不能掉以轻心。爬山、跨沟、过河,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终勘定位小组一行20多人终于抵达三号营地。

  竹林环绕,山泉作伴,在夕阳的映衬下,一处青瓦土房点缀其中,这是山里的村民留下的老房子。土坯房墙面已被光阴侵蚀得凹凸不平,屋后的一堵墙破了一个大洞,被人用几块木板堵住,窗户玻璃已经不见踪影,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框四处漏风,屋内墙面被炊烟熏得漆黑,卧室里还有几张铺满麦草的床铺,里屋散发出一股潮湿的霉味。虽然这所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但在工作组的眼里,它俨然成为了一处“豪宅”。

  稍作休整,大家纷纷寻找合适的地方安置床铺。工作组共有22人,铺位不够,一些人爬上楼梯将睡袋安置在了二楼的木板上,还有几人睡在了铺满麦草的床上,剩下的人将帐篷支在了屋内。

  难忘!雨雪纷纷的帐篷营地

  “当时我们在雪地上支起了帐篷,雨夹雪比较大,水渗进了帐篷里,大家的睡袋和褥子都打湿了,帐篷外面大雪纷纷,帐篷里面又湿又冷,我们就这样坚持了五天四夜。”杨立是一名90后小伙,他是小组里最年轻的组员,来到陕西院工作也才3年时间,说起二号帐篷营地的生活情景他面露难色,“太难了,我从来没有在泥水里睡过。”

  时间回到今年2月中旬,那时春寒料峭,陕南的深山里更是寒气逼人。当时工作组在进入2号营地前,专门挑选了晴朗的天气进山,没想到山里的气候变化多端,突如其来的雨夹雪让勘测工作进退维谷。杨立回忆说:“当时帐篷里面睡袋上基本上都是潮湿的,底下的褥子都是能拧出水的,大家真的太不容易。”从驻地通往塔位之间根本没有路,工作组请来当地的村民为大家临时开路,尤其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方,在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下,更是难走。勘测人员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雪窝子完成了二号营地的12个塔基的终勘定位工作 。

  负责测量的杨晓飞满脸阴沉地说:“有的地方雪比较深,一脚踩下去,雪全部钻进鞋子了,脚里边都湿透了,衣服上也是水,干完活儿回到营地后,大家顾不上吃饭,都抢着围在做饭的锅灶前烤火。”这个场景深深镌刻在了队员们的心中。“帐篷、雪花、炉火”这些元素本应该构成一派浪漫的露营景象,但此刻全部化为辛酸。

  终勘定位是输电线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后续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工作组的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杨晓飞说:“大多数塔基都选在了山梁上,但在实际中这些野山大多没有路,勘测队员们一边背着设备,一边还得临时用刀开辟出一条路。遇到陡坡是最害怕的,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这对大家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一号营地最高的一个塔基是246号塔,和营地的相对落差有800米。如果说一栋30层的大楼高100米,那么这个高度相当于爬上240层楼的楼顶。与爬楼不同的是,山里是没有路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征服这个最高的塔位,早上8点半,大家简单吃过早饭后就立即出发,一直到下午2点才到达246号塔基。饿了,大家就在冰天雪地里啃几口馒头。携带干粮是工作组的常态,出发前每人都会带上一个苹果、两个鸡蛋和馒头,这些干粮就是组员们的午餐。而在营地,大家吃得最多的就是挂面,队员们打趣地说道,在山里能吃上一碗热乎的面条,甚至比饭店里的山珍海味还要过瘾。

  致敬!可爱的电力勘测人

  皓月高悬,山林寂静。三号营地,忙碌了一天的高西峰却正抓紧筹划着明天的工作,他打算带着大家用两天时间完成3号营地的任务。队伍中的李晨靖原本要回西安参加一场考试,但是工作组没法协调出多余的人力来替补,他最终不得不放弃。工作组已经在外出差一个多月了,大家都盼着早日和家人团聚。

  终勘定位工作常常需要奔赴一个又一个现场,勘测人每年出差的日子多达200多天。在家庭生活中,这些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男性,一个个都成了“不着家”的代表,谈及对家庭的亏欠时,如同面对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

  2012年4月4日,这天高西峰永远也忘不了,当时他在新疆到青海二通道干定位工作,而他的妻子在产房里分娩,但当时工程吃紧,极度缺人,如果回来的话,一个流动工作站就会因此停滞。面对两难,他选择了坚守工地。这件事也成为他心里永远的遗憾,虽然时隔多年,孩子也已经长大,但是每每提及此事,他都唏嘘不已。

  对于胡鹏飞来说,他的内疚源自妻子的变化:曾经那个极度依赖他的女孩,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开始变得独立起来,家里的很多事都靠自己解决。“我妻子肠胃不太好,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她半夜突发急性肠炎,家人都没在,她一个人到医院办手续,打点滴。她知道我在外地出差回不去,就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后才和我说起这件事,我听到后内心比较内疚和无奈。”

  3月8日清晨,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简单地吃过早饭,带上设备和干粮,高声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通向一个又一个已知却又未知的山头。

  “作为电力勘测人,我们很有成就感,每次坐车出差经过自己干过的线路,心里很自豪,这么多年能为陕西的电网建设做出一点贡献,真的很欣慰。”高西峰笑着看向路旁盛开的白色小花,据当地人介绍花的名字是“雪上花”。

  这支团队,仅仅是中国能建陕西院诸多优秀勘测队伍的一个缩影。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中国能建陕西院成立60余年来,出色地完成了陕西乃至国家交付的一个又一个电力规划设计任务。在电力建设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们,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他们坚韧不拔,默默无闻。就像那开在大巴山深处的雪上花一样,总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绽放着生命的光芒,是那样的寂静又是那样的灿烂。(鞠显毅)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