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把握降碳减污战略方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电力网
2024-01-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必须突破一时一地之囿,谋全局之安、万世之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我们需要全方位宽领域诠释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涵义,多角度深层次报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理念。中国经济时报今年开设“生态文明导刊”,聚焦生态保护、“双碳”目标、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专业、深入的报道,致力于打造主流、高端、权威的绿色智媒平台。

  让我们陪您一道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过去十余载,围绕“减污+扩绿”主旋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扭转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如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蓄势待发。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深刻把握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从重点抓污染防治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递进过程,认清背后展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主任高世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至本世纪中叶,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握好降碳战略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此需要深耕法治化、科学化制度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年成就为美丽中国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甚至展望了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的愿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有着怎样的现实基础支撑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高世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深刻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第一,环境污染控制取得巨大成功。过去十余年,人民群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巨大变化: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干净。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一揽子综合性政策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大幅降低了主要污染物排放,使我国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造了环境污染短期大幅下降的奇迹,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64.3%。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重点流域和湖库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初步进展,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第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我国持续建立健全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以及节能减排考核制度,在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驱动下,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实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全面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推动单位GDP能耗、水耗、物耗显著下降。2012年—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6.4%,实现了以年均能耗3%的增速支撑了GDP年均6.6%的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土地、水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约26%。

  第三,低碳转型稳步推进。过去十余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贯彻减污和扩绿主旋律的同时,也实现了降碳,其中主动实施低碳转型功不可没。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幅度列入约束性指标,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自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我国就着手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1+ 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也确定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此间一系列来自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红利积极释放。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越火电;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了50%。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电动汽车新增量和保有量等,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等等。

  第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推广相结合等方式,我国初步形成了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个方面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不但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态文明相关党内法规体系,而且完善了从《宪法》《民法典》到《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一般法律和各类特别法律、法规等,并且在强化生态环境司法、行政执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改变了“环境违法是常态”的状况。

  深耕法治化科学化和科技创新为绿色低碳发展铺路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意见》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您认为下一阶段该如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实现?

  高世楫: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也已进入了以降碳为重要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新阶段。要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弥补短板,在推进低碳转型过程中,持续深耕法治化、科学化以及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用更加科学的决策和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尊重,激发新能源、新技术的产业潜能和红利,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就法治化而言,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地保护生态环境,依法依规对污染者问责,依法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利,确保污染防治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今后要进一步强调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从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来看,尤其要强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的法治化,确保以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推进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污染治理常态化、程序化、高效化。推进污染治理领域的法治化,就是要按照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补齐短板,这也将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更加坚实,更加公平高效,同时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也将带来巨大推动。

  就科学化而言,我们设立排放、督查标准和一系列质量指标均要考虑到客观性,确保科学性。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如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监管影响分析等,确保环境监管政策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并保持与宏观经济的一致性。还要更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确保科学的决策能够落地实施。比如我国过去十年建立起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技术水平最高的生态环境监测网,形成了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一整套监测体系,这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收获绿色新赛道的产业红利,还能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绿色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绿色低碳发展也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按照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要认清,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经济效率偏低“三偏”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现实地处理低碳转型和保护发展的关系,这也将是下一步的重点所在,客观上也印证了加大绿色科技投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性。

  从我国在信息通信产业、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等领域实现产业和技术快速追赶并进入世界前沿的成功经验看,我们的企业学会了如何面向市场竞争组织创新活动,政府学会了如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以支持产业创新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机制、加大投入,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巨大的实力,继续在绿色低碳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科技创新,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会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公共产品,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贡献。(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李海楠)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