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新闻

推行分餐制是时候了

wsh8800
2020-03-31 10:44:45
 来源:中国电力网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分餐。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分餐的重要性。我们看到,许多人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把饭菜盛在各自的餐具里,或者在餐桌上放上公筷,用餐后对餐具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家庭分餐,体现了对家人健康的关心,并不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据了解,共餐时,唾液通过筷子勺子相互交叉,大大地增加了病菌传播途径。分餐制首先从家庭做起,这与关系的亲疏无关,为了防止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传染,坚持分餐进食,让分餐制成为一种家庭的就餐习惯。

  在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工作的甘业平一直坚持“分餐制”。在他看来,“分餐制”不仅能很好地预防疾病传染,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素养。“在家吃饭时,把自己要吃的饭菜用公筷夹进自己的碗里,或者把做好的菜每人分一份,这样不仅干净而且还能减少浪费。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在每道菜上放一双公筷或公勺,会减少疾病的传播。”甘业平说:“工作后,身边有同事在体检时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我就更坚定了分餐的信念。很多人觉得‘分餐制’麻烦,但比起健康,这点麻烦很有必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推行分餐制应从家庭做起。但推广起来可能有些困难。饭桌是家庭团圆的象征。在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岁月,即使只有一碟咸菜,一家男女老少也要围在一起,共同就餐。在生活富裕的今天,哪家饭桌上没有几个菜?吃饭时,一家老小你一筷子,我一勺子,边吃边说,可谓其乐融融,但是,由此带来的交叉感染是不言而喻的。相比较,西餐的分餐制既卫生、安全,也有利健康,同时体现家庭成员平等,还不浪费,好处很多,值得借鉴。

  其实,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清楚,合餐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合餐,这既源于侥幸意识,也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大家总想着,自己主动提出分餐了,会引起误会、造成疏远,更有可能被人认为是矫情。所以,即使有人在家里实行分餐了,但在外面聚会时还是合餐。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在外面都和别人合餐,家人之间还用分餐?

  当然,观念上的问题,必须要从观念上解决。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家的筷子在一个盘子里夹来夹去才热闹,勺子在一个汤锅里搅来搅去才亲近,不管这种方式健康还是不健康,但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习惯。要使得分餐制被认可,就要对观念进行“革命”,只有不断地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与引导,才能让分餐制根植于心,达成全民共识。其实,在家庭内部实行分餐制,只需多放一双公筷或一个公勺,不但可以收到减少剩菜的效果,还能避免家庭成员间消化道等疾病的交叉传染,更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分餐进食的文明习俗。

  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从每个家庭开始,希望“家庭分餐”能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员工食堂文明餐桌的标配。

  私筷夹菜现象 该休

  日常生活中,“私筷乱夹菜”现象司空见惯。尤其是亲朋好友聚餐之时,还会有人对自己爱吃的菜“挑肥拣瘦”翻来翻去,不仅影响其他人食欲,而且,若是有此嗜好者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筷头粘上口腔内的细菌或病毒,同桌就餐的所有人势必都将通过筷子,成为间接“零距离”接触者。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日渐深入人心,社会上分餐制呼声甚高。的确,实施分餐可有效防止“病由筷传”,进而较好地预防“病从口入”。

  尽管,分餐制好处自不待言,不少人对之亦持赞同态度,然而,其在现实当中推而广之仍面临一定掣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分餐太麻烦,给个人用餐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曾与身边人攀谈,他们就纷纷表示,用公筷夹菜,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进食,还真是一件不容分心的事,吃饭闲聊当中稍不留意就可能公筷私用,好好一顿饭吃得蛮紧张蛮尴尬。对于分餐,若是能做到简单便捷,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使分餐变得简单便捷,最好是能够有适宜的“硬件”设施给予支撑。当一桌人围坐就餐时,不必使用公筷、公勺,而是凭借分餐专用设施设备,即可轻松自如地完成桌上菜、汤的清洁化取用,想必既有助于融洽氛围,帮助就餐者摆脱分餐带来的“见外”“不好意思”心理,同时,也能使更多人不致因分餐带来的麻烦而望而却步。

  分餐小事情,民生大问题。既然,疫情催生分餐之需,餐饮设施生产企业就应从中敏锐地捕获商机,在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广泛了解酒店、餐馆及消费者诉求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研发、推出不同价位、功能多样的分餐专用设施,以此不断满足分餐制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尽快抢占这片广阔的市场。而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不妨因势利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引,通过在项目引进、手续审批、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扶助,激励餐饮设施企业投入更多精力,研发和生产分餐专用设施,使供需双方从中皆获其利,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从而推进分餐制顺利实施。

  多加一双公筷 挺好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仅是关乎温饱,更是诠释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一日三餐里的其乐融融,是觥筹交错中的情深意切。中国的餐桌,是阖家团圆的喜悦,是岁月幸福的流淌。然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每家每户的餐桌:桌上,每人拿起自己的筷子,在盘盘碟碟里面翻搅、舞动,甚至不分彼此地你给我夹一筷子菜,我喂你一勺子汤,以此来示好。没啥不对,因为那是祖祖辈辈的习惯;没啥不好,因为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饮食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我们戴起了口罩。隔离病毒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重新配置一下我们的餐桌,那就多加一双公筷吧,就如同那只口罩,戴上它,少一次让病毒侵身的机会,毕竟,病从口入是2020年带给我们的最深共识!

  多一双公筷,难吗?不难!难的是要改掉日积月累下来的习惯,好习惯21天养成,坚持一下,事情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艰难。有一位朋友体检查出肝炎,为了不殃及家人,他和家人的碗筷被迫隔离,每次吃饭专门摆了一双公筷。朋友说,后经治疗痊愈后,时间一久,竟然不习惯没有公筷了。其实,如果查询史料,我们祖辈的饮食习俗也并不是合餐,分餐分食,自古就有。时代在变,习惯也应该匹配才对。多一个公勺,难吗?不难!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我们总认为,餐桌上那种不分你我的交情,才算得上朋友间的肝胆相照;那种你夹我递的氛围,才是一家人不讲两家话的血浓于水。生分生分,如果分了,可能就生了。这才是公筷制推行不下去的真正原因吧!其实,亲朋好友之间千山万水遮挡不住的情分,一双筷子的分量实属太轻太轻。

  疫情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相聚的日子就在眼前。2020年,一个用最特殊方式打开的年份,痛定思痛,朋友,那就重新开启我们的餐桌文化模式,多摆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吧!有了它,情分不会生分,团圆更有保障,文化更加久远。多一双筷子,多一分健康;多一分健康,多一分幸福!

  分餐成为习惯 不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次成为一个难以绕过的话题。

  追本溯源,华夏饮食文化的开端便是“分餐制”。相对而坐,分案而食的宴饮场景,于周秦汉晋时期的远古文献和残存的器皿图案屡屡得以展现。对这种就餐方式的颠覆,当始于唐代“胡床”“胡坐”的传入,由此渐成多“会食制”,不惟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更是长幼尊卑、主宾陪副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端。

  这便是问题的实质所在了。餐饮,不只是为果腹而为的一个具体动作,而是伴随着仪式感、成就感的特定形式。无论街市巷陌,抑或乡野僻壤,人们无不为这种仪式、这种文化而乐此不疲。

  出于健康、文明的目的,“分餐制”再次为众所关注。这既是对围桌而坐宴饮习俗的颠覆,也是对聚宴乐趣的挑战。从习俗上讲,聚餐讲究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其乐融融的心里满足,作为传统的沿袭自然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坚持;从中国菜的特点来看,宴席上的大菜如鸡鸭鱼等,追求色香味美的同时,更讲究菜品的完整,因此“分餐制”的推行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分餐制”的推进,阻力不在于方式方法,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意识层面。现行餐桌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更多的是蕴含了沟通感情、融注亲情的因素。从设饭局者来说,即使心底也认可“分餐制”的方式,但往往顾及参与者的心理感受,唯恐大家有见外、疏远、生分的想法。如此以来,谁也不愿冒着落埋怨的结果第一个去吃螃蟹。

  大力推进文明、健康、科学的分餐就餐形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公众意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各行各业及全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地方政府倡导、媒介宣传,一步步唤醒公众的分餐意识,进而养成分餐就食的良好习惯,让大家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推行分餐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认识到合餐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对疾病传播的风险。

  让分餐进食成为习惯,让公筷公勺走进百姓的生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餐桌文明新风尚 公筷公勺用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便是如何让“公筷公勺摆上桌。”此次疫情中,很多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国人认为,家的标志,就是一起吃的那餐饭。觥筹交错的餐桌上,也最是细菌、病毒传播的场所。讲究其乐融融合餐制,却是以我们的健康隐患为代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合餐的饮食习惯弊端显得更为突出。公筷公勺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卫生健康,对于餐桌文明也是一种新风尚。对此,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中国的饮食文化,无论是烹饪方式、食材搭配还是餐品种类,似乎都是为合餐设计的。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但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分餐而食的时代,合餐反倒是后来才有的。从安全的角度讲,一人一食才是最卫生的吃饭方式。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的凶猛到来,对我们的共餐共食饮食习惯发起了一个强烈的警示信号。

  疫情的暴发,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更加意识到文明生活与健康素养的重要。一场文明生活与健康素养的提升,正在广泛共识下快速普及,个体的自觉正形成推动整个社会文明前进的合力。当前建议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改革用餐习惯,掀起一场深刻而全面的“餐桌革命”,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

  然而,要在国内彻底推行“分餐制”,在实践和操作层面难度不小,相对比较更合理的选择是让公筷、公勺成为一种常态。既沿袭优良传统习俗,又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阻断病菌传播,降低患病风险,形成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推广公筷公勺是最易于操作的合适方法。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铺开,部分餐饮业重新开放营业,实在避免不了公共场合多人共餐的情况下,提倡使用公筷对于防控疾病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积极践行,使之变成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2月份人民大会堂招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一人一桌,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分餐制。此外,国内许多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发出倡议。消协等三部门也联合发倡议,就餐时劝导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引导文明餐桌新风尚。另外,餐饮企业要实行分餐制。

  目前,专业人士认为,推行公筷制宜循序渐进;政府部门要将“文明餐桌”行动继续落地生根,通过地方政府引导,各类自媒体、政府主媒体宣传,提高广大市民意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传统用餐陋习的严重性以及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的必要性,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助推社会文明活动的深入开展。(王帅 谢峰 黄勇)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