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电文苑

扶人智 扶其品

fanchuyi
2020-07-20 14:51:34
 来源:中国电力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如《史记》所载,物质基础是精神建设的前提。但,达到“仓廪实”并满足于此,不求“知礼节”,此为以管窥豹之举。在当今扶贫之风下,也当着眼于扶“品”。

  “品”,顾名思义,乃人之精神层面修养。“品”的内涵有很多,如:个人山高水长之风为品,尊长爱幼为品,谦虚待人亦为品。有言自《吕氏春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于此,治身所治内容即为“品”。同理,扶贫之本,必先扶“品”。古有君王专制下治民之策,帝王“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以家庭伦理为基本的分配,向百姓宣扬孝悌忠礼之义,在扶持国家经济同时扶持人民的家“品”。今有社会主义下治民之策,领导者为贫者制“两不愁三保障”。或借此良机,与贫穷告别;或“饭来张口”,安于“被喂养”现状。就此,国家提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口号。可见,一强国社会缺不得经济建设之上的精神建设。扶贫重在物质之上的精神“帮扶”。

  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当物质水平提高,而精神匮乏,人成为“富中之贫“者。当今时代对于“面包”的追逐使人唏嘘。且看顶着“中国首富”称号的黄光裕心底藏匿对出身贫寒的自卑,堕落于多钱善贾的左右逢源中。再看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基础物质上建立的精神帝国,澄澈且丰满的精神财富令人仰慕。只沉浸于物质撇离精神,最后只会像纳西索斯般溺亡于自我的迷恋中。但,人即使眼前位于物质贫困也不可丢弃精神财富,守护住那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豁达精神,方可成为“贫中之富”者。

  一个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的国家若想单单依靠强硬的经济实力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却没有雄厚的精神文化实力,最终也是会失败的。新时代下的改革开放,若无思想之解放,则经济建设之路也无坦途。为国者,必重其人“品”之建,方能成就一国之未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习主席曾指出:“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所以,扶贫途中,唯有坚定信念,逐浪前行,方可在扶贫攻坚战中大获全胜。然则,“扶人智,扶其品”。古提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董仲舒谅言立太学以教国。今宣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摆脱贫困”。封建社会中明清时期家风文化为鼎盛,在物质奢靡不俭社会之风盛行背景下,上至帝王下至土大夫,慎重于良好家风传承的培养,如王夫之重和睦之道,郑板桥重明事理,吕坤重积德勤俭。“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代代相传不朽的精神财富比易“坐吃山空”的物质资产更加重要,其足以让后辈拥有贫富有道,立身有术的生活。

  当光怪陆离的物质至上社会不停地行进时,为国者应当用教育这把剑结束这场时代悲剧。在物质城堡搭建过程中,人民要构筑好精神内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推崇那样:用仅有的两块面包之一换一朵水仙花。社会扶贫下,让精神之花于社会中绽放!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