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电文苑

从“爬”书到“爬”方格

wsh8800
2022-04-19
 来源:中国电力网

  把写作称为“爬格子”,确实很贴切。我看过许多名家故事,灵感一起,即使是半夜也急忙披衣起床,为写一部小说,有的甚至闭关三年五载爬格子。如果仅从那种如痴如醉的场景断章取义,细想我的阅读经历,竟有些像“爬”书。

  小时初识课外读物是《故事会》,半天便能读完一本。父亲大字不识,一心想让我多读书走出农门,所以割草、放牛之类的农活也不让我做。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没有了假期作业的烦扰,邻居家的书柜便成了我“爬”书的好地方。邻居罗叔是当时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似乎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说起三国、水浒故事更是头头是道。在他的书柜里,我结识了四大名著和武侠小说。当时,我读书大多是囫囵吞枣,名著中隽永的诗词没能记下只言片语,但诸如刘姥姥、猪八戒的幽默风趣,张飞、李逵的义气豪爽,却入心入脑,经久不忘。每次结识新友,总得他们一两句夸赞:“你这人直爽幽默。”这大概就是那段时间“爬”书的馈赠吧。

  初中时幸遇恩师,她兼管学校图书。每有新书到,她就把图书室的钥匙交给我,一下课,我便箭步如飞地跑往图书室,胡乱揣上几本。周末,《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地道战》……这些热血沸腾的故事陪着我,一起安慰着父亲无穷的期待。

  三年军营,是我“爬”书最为疯狂的三年。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识的最大的图书室,名人名著、琼瑶的言情、金庸的武侠……应有尽有。整日里,我如痴如醉地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爬行,走路、吃饭,甚至上厕所,手里都夹着书本,稍短些的长篇小说,我一天就读完了。有时一天就换两次书,搞得管理员也有些厌烦。也得益于广泛的阅读,那时的作文对我好像是信手拈来,30分钟就能草就一篇作文上交,三年的《阅读与写作》科目年年获“优”,有幸没被“60分万岁”的荒唐所淹没。

  回地方的那几年,我狂读书,失落和不甘时时在心里躁动。幸运的是,这时的单位也有了图书室,在图书室里借上几本书带回家,闲时翻上几页,睡前也翻上几页。在那段烦躁不安的日子里,我像一只在黑夜里寻找慰藉的虫子,循着故事的线索爬行,文中时喜时悲的主人公伴我度过了许多的不眠之夜。如今年逾不惑,回想过去,青春时的棱棱角角,不知不觉竟然被文字潜移默化地给磨平了。一直以来的日子,说不上风生水起,也算顺风顺水,因为有书相伴,少了许多的跌岩起伏。

  久而久之,闲暇和睡前“爬”书成了习惯。闲暇时,看到精彩处,有时掩卷细细回味,有时轻诵几句,怡然自得;睡前展开书页的折角标记,继续品读其中的情节,像是在继续昨夜的好梦。时下,阅读方式多元便捷,但我“爬”书的习惯痴情未改,床头柜上总要搁放一两本新近找来的书。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书,不去找几本来“爬爬”,心里总觉若有所失。去年脱贫攻坚驻村时,也多亏了村委的图书室,打发了偶尔阴雨连绵的日子和寂寞的长夜。也许是成长了,也许是职业的原因,我开始学会了选择性地“爬”书,有时重读经典名著,有时静赏当下美文,偶尔还反复记诵名句美言,自得其乐。

  曾经好高骛远,总幻想着诗与远方,眼前却是柴米油盐的羁绊,年少时那单纯的梦想似乎就这样泯灭在了人间烟火中。直到1998年,《中国电力报》投稿《青纱帐》有幸被编辑刊用。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忐忑地写下了《房子与债务》投稿也被《中国电力报》,有幸被编辑刊用,这些年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原《华东电力报》《安徽电力报》《安徽日报》《亳州晚报》《农电管理》副刊发表500多篇,各类网络站文学稿件2000多篇,例如:在《中国电网网》文学稿件每年100多篇。那时的心境,像是重拾了儿时的一段旧梦一般,欣喜万分。随之拙作见报渐多,结识了眷顾的编辑、偏爱的老师和同样爱好的友人,心里暗暗窃喜:“爬”书,让我邂逅了人生难得的真挚友谊。

  岁月流逝,突然之间发现,每一段“爬”书经历,都偶有所得,不是吗?无论是之前的“爬”书,还是现在偶尔冲动地学着爬格子,都是一种纯粹的喜欢。文字,让我在喧嚣中寻回了心灵的安放之处。党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王帅)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