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独闯万亿氢能江湖,未势能源显露“双轮动能”

中国电力网
2023-03-22
 来源:一点财经
浏览:

  在时代的洪流中,顺势而为的企业往往能更快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行业,无疑是当下较为强劲的“势”。在最近的两会上,国家强调今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关于加速新能源发展的提案也成为热门议题。

  市场中不少企业在顺势做出调整。3月10日,长城汽车发布森林生态成果,其已完成“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全价值链布局。在这条价值链当中,未势能源负责氢能与燃料电池的支撑。

  本身,未势能源和长城汽车都属于长城控股集团,彼此支持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未势能源作为长城控股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与其他企业独立合作时愈发游刃有余,强于许多同行。这背后,《一点财经》认为它发挥出了一项重要本领:战略势能。

  学者刘润在《底层逻辑》一书中提出“战略势能”的概念,意思是把外部优势和自身优势整合起来,能够在竞争中提升速度超越对手。

  更形象地说,把一块石头抬到较高的山顶上,其实就储备了势能。石头向下滚动时,势能就转化为了动能。过程之中,决定石头动能的有很多因素。“山头是否够高”这些外部优势是基础,“石头是否够重”等自身优势也同样重要。

  运用到企业身上,行业的高成长性、母公司的实力等外部优势是基础,技术、运营等自身优势能否独立发挥是进击的关键。

  透过未势能源,能看到一个释放出“战略势能”的价值典型。

  硬核的“技术动能”

  氢能,本身是一个极为广阔且有前景的赛道。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大。在这条广阔赛道上,早在2016年长城汽车就布局了氢能及相关技术,两年后控股上燃动力。上燃动力是国内首家从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拥有超二十余年的技术积淀。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延续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说法。前者指在原有轨迹的延长线上进行局部创新,后者是指另起炉灶、打破传统的创新,是一种更为本质和全面的进阶。

  控股上燃动力,可以说是一种延续性创新,而未势能源的诞生,则是一种颠覆式创新。

  2019年,长城氢能板块以“未势能源”身份开启独立市场化运营,并从长城汽车剥离,隶属于长城控股集团,上燃动力成为未势能源旗下子公司。

  从诞生开始,未势能源就是独立的新物种,而且“战略势能”非常强劲——它处在一个高成长性的行业,并且母公司的技术实力雄厚,两大“势能”加持下外部优势明显。

  当然,一家企业能否跑得更远超越竞争对手,关键在于如何持续将势能释放成动能,也就是作为独立个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在氢能行业,这就需要企业在自身的技术和运营上加强实力,真正提升动能。

  首先,氢能源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科技行业,这就注定了氢能企业要用硬核的技术实力支撑发展。

  我国氢能行业相对起步比较晚,因此底子比较薄。在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所以时常碰到“卡脖子”的情况。

  掌握独立的核心技术,就成为企业竞争关键中的关键。

  其次,在这条独立创新的技术之路上,未势能源展现出了明显的动能。

  未势能源推出了车规级“氢柠技术”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其中,车规级研发体系是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根本,包含了100多项企业标准,500多项硬件需求,5000多项软件需求,数千项检测和数万次实验。它们为技术的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确保了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和低成本。

  追本溯源,这套车规级研发体系具备明显的“长城基因”,从而在行业里拥有先发优势。因为长城汽车本身在汽车领域就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了氢能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布局的整车企业,能够提升未势能源车规级研发体系的“经验值”。

  反过来,未势能源的车规级研发体系,其实又能够给予长城汽车技术和产品上的支持。这种“双向奔赴”,才是企业良性的循环生长状态。

  除了“长城基因”之外,未势能源的“技术动能”也在于人才进击。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表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才。帮助未势能源获得出色技术成果的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在氢能这样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只要有了人才,就有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坚固的护城河。

  柔性的“运营动能”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仅仅拥有独立的技术就能征战商场吗?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企业并非科研机构,只需安心搞研究就行。它面对的是一片商业海洋,需要将技术推向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它不仅要在“战略势能”的基础上,释放自身硬核的“技术动能”,还要提升柔性的“运营动能”。

  技术型企业,往往会沉迷于技术参数上的军备竞赛,却忽略于运营上的柔性力量,也就是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做出调整。这是技术型企业在市场上拉开差异化的关键。具体而言,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的独立化运营能力。

  对内独立运营方面,人力和财务是氢能企业必须打好的两张王牌。

  说白了,就是管好“人”和“钱”。相对互联网企业,管“人”和管“钱”通常是氢能企业的短板,往往拖累了发展速度,未势能源在这两方面的独立性上都做到了出色。

  管理界有一个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而未势能源显然补齐了这块短板。

  对外独立运营方面,基本的路线是通过市场合作推动业务发展,取得优质业绩后最终实现上市。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技术本身是一种手段,商业化应用才是目的。

  眼下,未势能源重点布局了乘用车、重卡、客车、轨道车辆、船舶、热电联供六大应用领域,还针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做了单独的投资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未势能源在应用和场景落地过程中,总是能精准击中客户偏好。

  物流运输正在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的应用场景之一,但是很多氢车运输存在续航不够等痛点,一些物流公司持观望状态,而未势能源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痛点。

  比如,未势能源联合蚂蚁物流,打造氢能重卡“中、短途运输”示范应用场景,具备高效率、低噪音、零污染等特征,并且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长,真正帮助物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前不久,未势能源配套的首批20辆 “新长征1号”氢能重卡,交付给了河钢工业技术。这批氢能重卡均搭载未势能源110kW燃料电池发动机和车载1680L/40kg储氢系统,满足了企业对于氢能重卡高效率、高集成、高耐久、低氢耗、高安全等需求。

  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瞄准场景的企业能够成为长期主义玩家。

  独立去布局场景应用领域,不仅在于磨炼未势能源自身的突围能力,更关键地是打破客户心智中的“沉锚效应”。

  由于脱胎于长城汽车,部分客户对未势能源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认知固定在某处。这一方面是优势,毕竟拥有先前沉淀的品牌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阻碍市场开拓。以独立的身份对外出击,让未势能源更容易在市场植入差异化的新认知。

  认知,有时就是突围中一把无形的利器。

  从“0~1”到“1~∞”的价值跃迁

  在氢能企业的突围赛里,有两类企业比较容易闯出来。

  一类是“首个吃螃蟹的人”的科研型企业。就像上燃动力诞生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随后在世纪之初开发完成了中国首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创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历史,实现了从“0~1”的突破。

  另一类是从大企业中孵化或者拆分出来的独立企业。它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强劲的“战略势能”,在资金、技术、人才上都具备先发优势。面对广阔未来,它们要做的是持续产生动能,实现从“1~∞”的进击。

  在当下的新能源行业,能看到第二类企业越来越多。大量的子公司被分拆,进而独立运营乃至独立上市,以寻求更多市场合作和资本助力。

  2018年,蜂巢能源从长城汽车剥离独立。在长城汽车的背书下,蜂巢能源同样拥有不可小觑的品牌影响力。但是其并没有活在光环之下,而是始终重视自身的独立建设,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并且与多家汽车厂商合作,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特色道路,如今其已经进入IPO阶段。

  资本总是青睐那些在市场中打出差异化牌路的企业。去年11月,未势能源完成金额达到5.55亿元的B轮融资,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短期内,市场是投票器。长期看,市场是称重机。企业究竟几斤几两,拉长周期自然一目了然。

  在长城汽车的版图之外,同样还有许多企业在纷纷开启“独立之路”。

  上汽集团旗下的捷氢科技,正计划单独独立出来分拆上市,一方面将自身打造成上汽集团下属独立的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业务上市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上市进一步加大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业务核心技术。

  独立行走于江湖,意味着这些子公司将走出母公司的大伞,不再局限于满足母公司需求,而是与多个领域的玩家展开正面较量。

  当然,独立闯荡并非意味着与其他企业完全切断联系。事实上,长城控股、长城汽车能在生态层面给与未势能源助力。

  比如,未势能源能以长城控股集团的名义,跟生态内的其他伙伴中石化、德龙钢铁等等展开合作。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产生更大竞争力。

  另外,长城汽车的森林生态是汽车界最具科技含量、产业链最完整的车企自有生态,并且构建了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未势能源能在这些生态里挖掘到更多增量。

  在这种个体和生态结合的成长机制里,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四种力量的牵引促进之间的良性循环,让企业不断抓住大势、加速成长。

  氢能,无疑成为汹涌来袭的大势。在这股大势里,未势能源背靠长城控股积攒了强劲的“战略势能”,显露技术和运营的“双轮动能”,闯出一条独立的差异化道路,成为氢能赛道上的弄潮儿。这既是时代在推动,也是个体选择。

  一家企业的成功,既要考虑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其实反过来讲,同样成立。(来源:一点财经 作者:赵同)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