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要闻

光伏上演三国杀 制造端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中国电力网
2022-06-28

光伏上演三国杀 制造端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近期,光伏制造端的价格逆势再涨,不断挑战行业想象力。如何理解这种几近猖狂的价格表现,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加以解读。

01 制造端价格逆势“一涨再涨”

光伏制造端掀起新一轮“涨价潮”。

硅料:单晶致密料近期主流报价达到27万元/吨,在前期25万元/吨的高位平台上继续向上突破,进一步挑战行业想象力。

硅片:TCL中环近日对多款P型、N型硅片价格进行了上调,涨幅3%-6%,其中150μm厚度210N型硅片价格由5月19日的9.49元/片上涨至10.02元/片,涨幅5.6%。

电池片:通威太阳能近日再次上调电池片价格,166mm、182mm、210mm电池片价格均上调0.01元/W,分别达到1.17元/W、1.20元/W、1.18元/W。其中,182mm电池片价格已达1.20元/W。

组件:价格在1.9元/W左右的高位平台上,近期也呈现上涨的趋势,总体上表现为1.9+元/W,部分中标价格已经超过2元/W。随着上游价格的传导,组件价格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这一波价格上涨的始作俑者,主要还是硅料,然后环环相扣,传导至下游。而硅料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还是有效产能短期供应紧张,同时限电、疫情及检修也是重要因素。

我们不禁要问,上游制造端价格一涨再涨,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组件价格重回2.0元/W以上,下游电站运营端如何能够承受?

存在就是合理,接受代表着承受。但深层次原因,还得从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博弈说起。

02 光伏产业链“三大势力”

要深层次理解光伏产业链博弈,首先要充分认识光伏产业链的“主要势力”,认清彼此之间的博弈筹码。

没有筹码,注定被收割;有筹码,则注定收割别人。市场经济就是如此残酷,在内卷的光伏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前,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供需紧张的环节,拥有议价能力,能够享受超额利润。从当年的单晶硅片,到近年的硅料,无不如此。

因此,认识光伏产业链的势力情况,尤为重要。总体上,在产业链价格博弈上,光伏行业具有“三大势力”,且呈现不同“话语权”。

一、运营端

我们在今年4月的文章《成本向下,负担向上,光伏收益率难逃宏观局限性》中进行了分析,光伏电站的收益率将不再由制造端成本主导,而是由宏观收益率决定,尤其在利率下行、投资不足、低成本长期资金涌入的宏观背景下,光伏电站的预期收益率更是呈现下降趋势,对投资成本的容忍度不降反升。

运营端的投资回报率(IRR)以及资金成本,是公开透明的,且资金没有进入壁垒,充分竞争,而且资本形态多样,国内产业资本、海外金融资本,或者国内能源央企、地方国企、社会资本。

实际上,光伏平价之后,运营端就很难享受超额收益,甚至收益率持续走低,不要指望制造端技术进步或者成本下降会带来投资收益率的提高,组件价格即便从2元/W下降到1.5元/W,也无助于光伏电站收益率的提升,因为其收益率与制造端无关,而是社会宏观收益率决定的。

二、制造端(技术成本端)

制造端是光伏成本之一,也可以称之为技术成本端。

制造端是光伏行业的核心,目前技术仍在不断迭代,电池效率还在不断提高,资本涌入及产能扩张还会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但下降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长期而言,技术成本在光伏总成本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此外,制造端目前还呈现“群雄逐鹿”的态势,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是永恒的竞争主题。

三、资源端(非技术成本端)

资源端是光伏成本之二,也可以称之为非技术成本端,主要是获得太阳光资源的牌照成本,并通过叠加技术成本形成度电成本。同等技术成本的情况下,越优质的资源,非技术成本越高。

长期而言,技术成本越来越低,光照资源越来越稀缺,非技术成本在光伏总成本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我们在今年4月的文章《对比锂电,谁说光伏上游没有“稀缺资源”?》中进行了分析,那些掌握太阳光资源的群体,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工商企业或者户用业主,他们也会参与到光伏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当中,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地方政府,类似房地产行业中的角色,光伏开发商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花式负担,比如招商引资、储能配套、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政府在光伏产业中的角色,正在从过往的“补贴”转变为现在的“抽税”,乐此不疲。海外电站同样要承担额外的负担,比如物流运输、关税、人工等差异化成本。

至此,我们对光伏行业的“三大势力”有了一定了解。光伏行业的价值分配体系,无非是这“三大势力”的博弈。

03 产业链最短缺环节掌控 “话语权”

在光伏行业“三大势力”当中,运营端的收益率由宏观收益率决定,固定收益化,很难有超额收益。因此,关键是制造端与资源端之间的博弈,目前这种博弈仍处于“混沌状态”,简单粗暴,就是以简单的市场供需为准绳,局部的、短期的、供不应求的环节,自然掌握产业链话语权。

目前,光伏全产业链中,尽管硅料环节一再预期产能释放,但短期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持续具有产业链话语权,并进而带动了制造端价格的一涨再涨。

此外,在资源端,拥有优质太阳光资源的地方政府或者屋顶业主,也在待价而沽,获取资源的成本也颇高,比如招商引资、储能配套之类的“叫价”也是高得惊人。这也是为何“整县推进”国策下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

当然,产业链也在预期未来哪些环节可能会供应紧张,哪怕是短期的?比如,目前对N型电池片的预期比较一致,以及相应的硅片、设备和辅材,尤其是对HJT的预期更是持续数年且热度不减。

光伏行业内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哪怕有一刻的供需失衡,都会充分反映在价格上。

可以预期,随着制造端技术成本的迟早下降,资源端的非技术成本必然抬头,各类花式负担将更加复杂,电站开发的商业推广也将愈加艰难,尤其是地方政府乃至电力系统必然在光伏行业抢夺更大蛋糕,这个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未雨绸缪吧。

光伏行业三大势力:制造端、资源端和运营端,相互博弈,决定了光伏行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也解释了当前制造端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光伏产业链不断深化和复杂的利益博弈,紧缺环节势必压榨整个产业链的全部超额收益,哪怕是其他环节的技术进步超额收益,直到其他环节没有利益可以压榨或者全产业链没有产能失衡,这也将光伏内卷演绎到了极致。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