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要闻

多点切入!华能集团“加码”光伏制造

中国电力网
2022-07-26
浏览:

面对火热的光伏行业,央国企按捺不住加速进入制造环节。

近日,华能集团旗下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华能智链宣布,华能智链监制光伏组件首个集团应用项目正式落地。华能智链的组件代工业务已累计服务项目超过50个,累计签约超2GW。

华能智链相关人士披露,其组件业务不仅仅是服务于华能集团项目,而是面向全行业。

华能集团将触角伸向光伏制造,这在央国企中并非孤例,如今央国企在光伏领域的不断布局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截至目前,包括国家电投、华能、华电、中核、华润在内,已有12家央、国企进军光伏制造,触及领域包括电池、组件、逆变器、玻璃、胶膜等多个环节。央国企的大规模杀入,正在改写光伏产业的生态地图。

1、看到机会谋跨界

事实上,早在2021年,华能集团就已经在积极入局光伏制造。

2021年2月24日,华能集团与中环股份(现TCL中环)、TCL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天津新能源基地,三方约定共同开展大尺寸光伏硅片和光伏组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建设成本;联合研发光伏电站智能控制系统,为光伏电站远程控制和智能运维提供技术支撑,降低光伏电站运维成本。

华能集团和TCL中环各取所需,华能集团光伏电站装机量大组件需求量大,TCL中环拥有光伏技术和产品制造优势,TCL中环某种程度上是在用技术、资本换市场,在强强联合中实现三方共赢。

与此同时,华能集团旗下各分公司也在纷纷加码光伏制造。

2021年11月,华能集团江苏公司和广西公司均抛出投资计划,前者拟联合企业共投10GW高效光伏电池+10GW高效组件项目;后者则联手中南光电,于广西百色市投资建设光伏组件、逆变器、铝边框、支架等智能化生产线,总投资约22亿元。

华能集团之所以频繁发力光伏制造,与“双碳”目标和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不无关系,而这其实也是能源央企入局光伏制造的共同原因。

为早日实现碳达峰,中国计划至2030年前,建设风光新能源总装机12亿千瓦以上。在此背景下,在2021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华能集团规划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不排除2025年之后,华能会提出更高的装机量目标。从长远来看,华能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巨大,自行生产对于降低成本、保障供应的价值很大。

与此同时,在近两年来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电建设受到抑制,华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对新能源的投资热情在持续升温。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潜力方向,光伏被视为很好的投资方向。

在这两方面动机的推动下,华能做光伏就不难理解。目前看,在入局光伏制造的路径上,华能主要以与民企合作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央国企的资金、融资能力优势,充分利用民企在光伏制造、技术研发和低成本的优势,同时控制住投入风险。

2、做光伏制造“不科学”

2018年11月,舒印彪调任华能集团,华能就此开始发力新能源。在2019年华能集团工作会议上,这位华能新掌门提出要“实现两个突破”,其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被提至全新战略高度。

舒印彪对新能源的定位很高,因此在相应的管理工作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为了发展新能源,华能大量放权,对34家新能源二级企业进行全面授权,这些二级公司可以就新能源项目自行做出决策,并在总部备案,相较从前,这大大缩短了决策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华能的新能源转型进展仍就极为缓慢,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根据华能集团的信用评级公告披露出来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华能风、光累计装机分别为2917万千瓦、912万千瓦,这相较2020年的风光累积装机数据仅新增了653万千瓦,对于其“十四五”新增80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目标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在新能源装机不佳的同时,华能的经营情况也令人担忧,

3月22日,华能国际(SH:600011)披露财报显示,2021年巨亏102.6亿元,净利润同比暴跌325%。7月16日,华能国际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净亏损额为27-32.4亿元。

新能源装机本就极为耗钱,做光伏制造的门槛也比几年之前高太多,这远不是几亿甚至是几十亿可以做起来的。若再持续亏损,华能恐难以负担后期的巨大投入。

实际上,华能这家老牌发电央企大举投入光伏制造,此种做法着实有些不科学。

首先,与民企相比,能源央企在光伏制造的技术流程、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没有多大优势可言。光伏制造的技术迭代迅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今活下来的光伏制造企业,脚下都是累累白骨。华能此时入局,想要“摘果子”很难。

其次,就央国企的体制而言,从事光伏制造也没有竞争优势。

作为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国有“老企业”,能源央企职工数量庞大,历史包袱沉重,原有的组织架构、知识结构、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管理思想都较为僵化,与那些久经战阵、历尽劫波的光伏制造民企相比差距明显。

就华能而言,入局光伏制造只能是试探性的探索,如果不惜代价高举高打,不但会迟滞风光新能源装机的步伐,而且极有可能制造出来不具性价比的光伏产品,外销没市场,自己用又不划算,最后变成一个烂摊子。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