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要闻

我国氢能产业布局加快 推动绿氢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中国电力网
2023-08-21
浏览:
8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举行了会谈,中国石化、中国大唐、国家能源集团、鞍钢等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与会。双方就加强企业间务实交流合作,扩大能源技术创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预计,下一步,相关央企将与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可再生能源开发、绿氢生产等领域展开具体合作。

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氢能政策布局、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美国发布首个《美国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及路线图》,大力发展氢能、建立清洁能源体系;欧盟规定到2030年可再生氢在工业氢需求中所占比例要达到42%,进一步激发绿氢需求。同时,近期,我国也出台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助力氢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氢能: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两年,随着全球传统能源市场的动荡加剧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普及,世界主要国家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其中,氢能作为一种生产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和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

氢能清洁高效的特点显著,被视为未来能源。但长期以来,氢能技术突破较难、生产成本高、运输困难、安全性较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氢能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逐步缓解制氢成本高、运输、安全等问题,氢能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2019年,我国将发展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节点。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氢能在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助力各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重点提出,要开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首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氢能的发展应用给与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专项产业政策,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从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氢能战略发展的蓝图。

此次《规划》是国家首次将氢能产业列入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并出台单独文件,将氢能定位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氢能作为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路线描绘了蓝图。

绿氢项目投资加快,市场化发展条件逐步成熟

制氢来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其他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方式,根据制氢工艺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同,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路径。绿氢由电解水制氢或生物质等其他环保方式制氢。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家,但受制于自身能源结构,我国氢能中有约62%的制氢量来自于煤或焦炭生产,约19%来自工业副产氢,18.1%来自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占比不足1%。

风光制氢密集开建,2023年成绿氢爆发元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绿电制氢逐步成为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快落地。据能景研究统计,目前,我国仅央企规划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就有近300项,已披露的建设项目规划投资超过4000亿元,总规模超50GW。今年一季度,国内有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涉及绿氢产能超15万吨/年,电解槽容量达835MW,已超2022年全年。央企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业务,为规模化生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在资金和项目推动下,我国绿氢生产成本高、储运难等问题均得到较大缓解。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在考虑碳价因素后,项目制氢成本为14.02元/kg,这与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相比,已逐步具备优势。根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氢气售价18.14元/kg(不含增值税)计算,项目的IRR可以达到6%,年净利润1.00亿元。

此外,今4月,中国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管道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份、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不久前,中国化学创新采用特殊有机液体对氢气进行储存,形成“氢油”,实现运氢像运水一样便捷,储氢像储水一样安全,可作为普通货物进行长途运输。绿氢市场化发展规模化应用条件逐步具备。

氢能需求空间巨大,绿氢市场潜力将快速释放

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领域,并能够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对构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减碳的要求下,各地将积极推动灰氢向绿氢转变,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绿氢已成为消纳该地区风光不稳定的绿电资源的重要举措。

同时,氢具备能源和原料的双重属性,发展电解水制氢等绿氢可以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平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替代化石燃料为化工、工业、交通等领域提供绿色燃料,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基本形成氢能源生产、储存、运输、加注、利用等环节氢能产业链,氢气年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虽然绿氢占比较小,但我国绿氢“制、储、运、加、用”等产业链稳步发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100个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未来,随着碳排放要求的提高以及绿氢成本的下降,绿氢需求量将实现大幅增长,绿氢的市场增长潜力将加快释放。

GGII《中国电解水制氢项目数据库》预计,2023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2GW,同比2022年增长180%以上。同时,根据市场预计,2025年绿氢需求量超150万吨,2030年绿氢需求量将超3000万吨,2022-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81.0%。到2060年,预计绿氢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可能会超过10%。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未来我国氢能的需求量将大幅度提高,由2020年的3342万吨增长至2060年的1.3亿吨,其中绿氢将占到1亿吨。

来源:新京报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