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要闻

光伏史上最强“内卷”进行时

中国电力网
2023-12-1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于今年11月底现身彭博新能源财经上海峰会。

  与之同台的还有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以及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和通威股份新晋董事长刘舒琪。

  这样的组合从年龄上看很有意思。“60后”的瞿晓铧、高纪凡,“70后”的李仙德,“80后”的陆川和刘舒琪,恰巧覆盖“老中青”三代。

  不过,跨越年龄的差异,这些光伏龙头企业的一把手们都在为如今“内卷”十分严重的光伏产业竞争格局而担忧。

  瞿晓铧就说,“今年光伏装机量达到预期了,但就整个产业链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言,它好像又没有达到预期。”

  的确,今年持续创下历史新高的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示着光伏产业成长空间存在着确定性。但猛增的产能、混乱的“价格战”又可能让部分企业未来几年内存在看不到“明天太阳”的可能性。

  如今,2023年产业行情接近尾声。展望2024年,光伏龙头们似乎都在为迎接一个新的竞争周期而筹谋。

  预警声不断中,新一轮的洗牌不可避免。

  “内卷”加剧

  2023年的中国光伏行业,会议、论坛一场接着一场,行业性的、地方性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光伏龙头企业的一把手们的“交锋”也比往年多了不少,无论曾经是否结为盟友,在激烈的产业竞争面前,谁都不遑多让。

  然而,在资本市场上,光伏龙头们基本铩羽而归。尤其是与前两年的表现相比,今年的股价、市值堪称灾难性。

  截至12月8日,A股千亿市值的光伏公司仅剩五家:隆基绿能、三峡能源、北方华创、阳光电源和通威股份,最新市值分别为1571亿元、1271亿元、1178亿元、1174亿元、1065亿元。巅峰时期,A股光伏板块层涌现多达15家千亿市值公司,涉及硅料、硅片、玻璃、胶膜、设备、逆变器以及组件环节,几乎可谓是全产业链开花。

  但这样的资本盛宴,在今年迅速散席。业内普遍认为,这与资本提前“透支”产业发展预期不无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光伏产业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大势所趋,其中光伏又是替代传统能源最高的产业之一。“无论是从国内端还是在国际端,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还没有看到天花板。”

  这是业内所认可的观点。只不过,对于如今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光伏产业,蛋糕虽大,得各凭本事吃下。

  于是,“内卷”一词成为今年行业的关键词之一。

  “内卷”亦有具体表现——在制造端是产能扩张和技术更迭,市场端则是价格竞争。

  可行业老兵对于光伏产业的“内卷”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一位有着十多年从业经历的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光伏企业在过去“卷”走了海外企业,现在整个产业优势领先,令海外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只能自己人“卷”。

  事实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三落四起”的历程,这也促成了行业的周期属性。以至于,如今行业中出现的产能过快增长、技术迭代以及价格竞争等现象,在产业发展的历史上都似曾相识。

  而在一轮又一轮的周期中,光伏龙头们之间攻守轮换。

  它们有的踩准了技术更迭的时间点,有的把握住了产能出现落差的契机,一飞冲天。

  细数如今的几家光伏龙头企业,它们身上都有着鲜明的标志性事件。

  隆基绿能在2014年用直拉单晶技术“革”了多晶的“命”,为日后领跑PECR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通威股份在2020年逆周期扩产硅料,奇迹般地抓住了行业需求的爆发点,一跃成为目前最赚钱的光伏公司,并为此后的一体化拓展积累了充足的现金流;晶科能源则敏锐嗅到了电池技术迭代的风口,坚决押注N型TOPCon技术,致使其在今年打赢了一场翻身仗。

  在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沈文忠的总结中,光伏产业虽然“风景独好”,但从2022年到2023年,行业的竞争格局风云突变。“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百花齐放的阶段。”

  不过,技术竞争依然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尤其是在今年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过渡的关键期,有关技术之争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很多人都低估了晶科能源在这轮技术迭代中,押注TOPCon的决心。作为业内最早将这一技术路线实现量产的公司,晶科能源在今年确实享受到了技术的红利。就像很多人在上一轮单多晶之争中看到的那般,技术始终是光伏企业最尖利的矛。

  当然,晶科能源的“一意孤行”与其他龙头企业的多技术路线并举形成了强烈对比。直到隆基绿能在今年9月份公开宣布在未来五年内大力投入BC技术后,市场才惊呼这本该才是光伏行业该有的“卷”样。

  可以肯定的是,以2023年为时间点,过去三年内,不少光伏龙头们实现了技术、资本以及规模的快速积累。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周期,它们又该如何攻守?

  战略储备

  在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光伏龙头们已经开始做好战略储备工作,以迎接新一轮的“厮杀”。

  这种储备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技术上的储备,以应对快速的技术迭代;二是资金上的储备,以保证持续的产能扩张。

  技术和产能,依然是未来光伏产业链制造端的两大关键词。在眼下光伏电池技术由N型向P型过渡的背景下,这两个词汇又汇集成了另一个热词:“先进产能”。

  今年各大光伏论坛、会议上,有一种论调十分普遍:产能总体过剩,但先进产能却不过剩。

  上述论调的底层逻辑是基于业内对光伏产业“太瓦时代”的展望。

  业内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00GW至500GW。因此,对于单一年度全球新增何时能突出1000GW(即1太瓦),光伏龙头企业们针对这一时间点也有几乎相近的预测——2029年前后。这意味着,虽然未来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很难再现今年这样的高增速,但稳步迈向“太瓦时代”使得光伏产业的增长空间还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光伏龙头们及时要做好产能和技术的“输血”、“换血”工作。

  “新一代技术在早期的时候由于产能规模比较小,供应较少,产品、技术和市场刚刚被验证,需求刚开始被激发。而产能上升不足,促使技术享有红利期,而接下来就要进入竞争成熟期,考验各家的成本控制能力。”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哪怕你率先迈出这一步,也只是比竞争对手领先一些优势。很快,大家都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统计,目前,业内TOPCon在产和在建产能达693GW。叠加现有的PERC产能以及待建的其他N型技术产能,光伏产业正如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所言,处于“史上最强‘内卷’进行时”。

  最显著的表现是,今年组件端的价格竞争恶劣,央企组件采购项目的报价屡创新低。

  而这一现象使得一些龙头企业也叫苦不迭。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认为,现在整个组件招标价格产业链都没利润,不可能持续;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则称,明年不要去期待光伏(业务)有特别高的盈利能力。

  即便如此,技术上的提升仍然有望给予龙头企业们实现盈利的底气。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则认为,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组件即使到每瓦1块钱,一体化的、有技术领先优势的,或者有成本优势的,还是会有不错的盈利机会。”

  在此情况下,光伏龙头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加减法。

  以隆基绿能为例,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进行了大额资产减值计提,其计提项目除了存货跌价损失、投资净收益外,还包括一部分PERC产能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是该公司为接下来大规模铺设BC产能做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光伏龙头企业们“卷”完国内后,亦开启了出海新征程。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总结,现阶段光伏企业出海新的形势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光伏企业投资建厂的目的地更为多样;其次,布局海外产能的产业链环节更多了;三是,此前中国企业出海基本是自己出资建厂,如今形式更为多样,也获得了海外资金的支持。

  对此,通威股份董事长刘舒琪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将由过去的被动式布局进入市场导向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 者丨曹恩惠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