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或偏高,能源保供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
“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电力保供压力较大”“极端天气、突发事件也对我国电力供需产生一定冲击,需要定期及时发布气候变化以及电力供需形势的研究成果”……《中国能源报》记者4月26日从国网能源研究院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年中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研讨会上了解到,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或偏高,能源保供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
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宏观经济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逐渐摆脱疫情影响,生产和需求逐步改善,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从用电量来看,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国网能源研究院当天发布的《2023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结合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影响电力供需的因素看,疫情防控优化、经济恢复向好、气温正常偏高等成为支撑用电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预计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9.2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左右。分季度看,受2022年基数影响,第二、第四季度用电增速将显著高于第一、第三季度用电增速。分部门看,预计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较上年显著反弹,第二产业重新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欧阳昌裕表示,预计今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8.4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0.8%,火电比重将首次低于50%。“全国电力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局地用电高峰期间有缺口,夏冬保电不轻松,政企协同能取胜。”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郑海峰表示,今年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电网区域电力供需紧张,其他电网区域电力供需偏紧或基本平衡。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电网区域部分省份通过采取需求响应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供需紧张态势,但是若出现燃料供应不足、极端天气等情况,用电高峰时段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夏冬“双高峰”特征显著
与会专家认为,气候气象因素对电力供需影响愈来愈大。尤其去年迎峰度夏期间,川渝地区遭受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电力空前紧缺,首次在汛期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现象,电力保供面临最长时间、最高温度、最少来水和最大负荷的“四最”挑战。
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袁佳双表示,最新的预判是,今年5-9月的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偏多,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游降水明显偏少。“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会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潮,能源保供形势依然严峻。”
上述《报告》预计,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将出现在夏季,约为13.7亿千瓦,比上年增长6.5%。冬季全国最大负荷为12.8亿千瓦左右,将出现在12月,夏冬“双高峰”特征显著。
多举措保障今夏电力供应
如何保障电力供应?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要加强煤炭、天然气、气温、来水等因素跟踪监测、风险识别与预警,深入分析极端场景对电力供应的影响,针对极端场景做好应对预案,完善电力保供风险预警工作体系。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为更好研究电力供需,国网能源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今年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月、季、年气候预测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预估等关键节点的及时信息交换机制,共同研判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以及突发灾害下的能源电力保供风险,共同发布能源电力安全风险预测预警。
除了做精预警监测,欧阳昌裕表示,在一次能源供应环节,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动煤炭稳产增产,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充分挖掘潜力,积极推动天然气增储增产,着力稳定能源价格,归纳起来就是保价、保量、保运。在发电环节,严格机组涉网管理考核,提升机组发电能力,做好水电和新能源发电预测。在输电环节,加强全网统一调度管理,发挥大电网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度夏前确保中长期交易足额购电。
郑海峰建议,在电网侧,充分挖掘跨省跨区互济潜力,利用大电网地域差、时间差、温度差等特性,灵活开展跨省区的电力支援,加快推进电网补强工程建设,弥补电网薄弱环节。在用户侧,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精细化落实需求侧负荷控制的措施,完善需求响应的积极政策。
中国能源报 记者 苏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