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阅读

减排指标持续加码,煤电怎么办?

中国电力网
2022-04-19
 来源:中国能源报

  除了要打好保供这场“硬仗”,煤电行业还要面对日渐趋严的环保监管。3月下旬,国家能源局批准发布的《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发电领域碳排放连续监测行业标准空白。

  据中电联统计,早在201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平均供电标准煤耗就达到309克/千瓦时(折算成机组净效率约为39.8%),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指标持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44克/千瓦时,近年来变化趋于稳定。中电联报告指出,通过技术减排措施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有限。

  “排放指标一再趋严,让煤电减排难上加难”“发电企业环保压力与日俱增”……近日,不少燃煤发电企业向记者坦言,通过技术措施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挖潜空间有限。在降碳目标下,煤电亟需升级换挡。

  监管持续趋严

  尽管煤电机组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与燃气电厂排放水平相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煤电企业仍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监管。

  “今年7月1日起,江苏燃煤电厂将实施新排放标准,其限值评判标准规定为小时浓度。相比之下,美国为30天滚动平均值,欧盟也为月均值。”江苏省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前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已成常态,环保负担只增不减,“低负荷下环保设备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从而对企业合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我所在的电厂环保投入已接近2亿元,换算成度电成本大约在0.03元/千瓦时左右,环保电价0.05元/千瓦时尚能覆盖。但在很多欠发达地区,环保电价只有0.03元/千瓦时左右,只能覆盖部分成本,其余需地方政府用基础电量补贴,但若煤价一高,负担反而更重了。还有部分地区已经没有环保电价了,完全依托电力市场的交易价格,这样一来电厂的环保投入就成了纯支出。”上述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进一步解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尚无成熟技术支撑煤电环保成本进一步下降。雪上加霜的是,现行政策要求机组在任何运行负荷状态下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都要满足标准,包括非正常工况,但目前的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发电企业为长期达标只能牺牲设备寿命,导致环保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山西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除了对氮氧化物这类常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日趋严格,政府也高度重视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燃煤电厂不仅要控制好常规污染物,还需要研究汞及其化合物等重金属,以及三氧化硫等可凝结颗粒物的排放,但相关减排技术仍处于空白状态。”上述江苏发电企业工作人员说。

  现有降碳方案经济性短板突出

  据介绍,当前,煤电行业对常规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已经成熟,但对二氧化碳尚无经济控排之策。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推动煤电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然而据记者了解,这仅是火电降碳的“入门级”技术,远不能满足电力系统“零碳”排放目标需要。

  目前,业内正将“高阶降碳技术”瞄向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束手无策。”谈及这一技术,不少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受制于成本高昂、技术不成熟,当前CCUS仍处于示范阶段,并不能满足煤电大规模碳减排的现实需要。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陈宗法指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我国CCUS技术成本约在500元-1000元/吨二氧化碳,度电增加成本0.26元-0.4元,能耗水平增加14%-25%。此外,还需要规避地质封存时泄漏的风险。

  上述山西省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对此表示赞同,目前,国家层面尚未明晰火电降碳路径,降碳技术研发各自为政。同时,我国对发电行业的要求已经较为严格,节能空间逐步缩小,碳减排潜力挖掘难度大。“虽然相关学者进行了低碳技术的研究,但目前先进技术的能耗与成本仍较高,尚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陈宗法进一步指出,煤电长期低负荷运行,造成设备损耗增加。环保政策日益严苛,需对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这将增加CCUS技术开发和装置投入。随着碳市场启动运行,在碳排放配额约束、碳价逐年上升的大背景下,碳市场履约成本也将持续上升。

  变被动为主动探索增值路径

  一头是环保,一头是效益,发电企业该如何主动求变,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发展综合业务已成共识。“煤电企业应根据用户多样化需求,结合机组实际能力,提供冷、热、气、用能管理等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以传统发电业务为中心,结合周边用户的采暖、工业蒸汽、压缩空气等其他用能需求,进一步拓展能源供应市场。”上述江苏省发电企业工作人员说,同时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煤电安全智能水平。

  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也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研究技术节能的途径,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储备,将低碳发展理念切实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同时,关注碳债券、碳质押、碳借贷、碳托管、碳期货等碳金融形式,探索不同的碳资产保值增值途径。”上述山西发电企业工作人员说。

  “生态环境部首选电力行业执行碳排放配额制度,煤电企业在作出投资或改造决策时就应更多关注碳排放成本、现行碳价及未来走势。同时,建议政府推出煤电新政,建立容量市场与两部制电价机制,完善煤电逐步退出的公平、长效机制。”陈宗法进一步指出。

  另有业内人士建议,应明确煤电降碳目标,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如从设备补贴、电价制度、碳市场交易等方面给予支持或鼓励,为降碳技术研发提供坚实保障。”(记者 赵紫原)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