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端对话

隆基的考量——访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

中国电力网
2020-05-22
 来源:经济观察报

  疫情期间,光伏行业加速出清,从今年一季度光伏企业上市公司表现来看,业绩分化明显,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基股份”)以19.65亿元净利润位居第一,而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其净利润为52.8亿元,几乎是光伏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和。

  过去5年间,隆基股份硅片及组件产能大幅扩产,进入2020年,在疫情抑制大部分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之时,隆基股份的扩产计划仍未停止。

  “不领先不扩产”是隆基股份对外宣称的准则之一,但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技术路线的逼近等诸多不可控因素,也为其大规模的扩产的最终结果投下某种不确定性。

  隆基股份作为光伏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光伏行业的缩影,疫情当前,站在产业的十字路口,其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对商业模式的调整与思考,足够具有借鉴意义。

  5月17日, 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接受经济观察报的专访,以下是基于采访内容的文字整理。

  经济观察报:如果说疫情的冲击加速和提前了企业的“跃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跃迁,将这个动词用在隆基的变化之上是否贴切?

  李振国:如果从隆基的规划或做事风格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它可能并不是一种跃迁,因为我们遵循的做事原则还是一贯的。从结果上来说,也许会跟同行业或者说是跟其他行业的遇到情形相比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我觉得“跃迁”似乎还不是十分贴切。

  这些变化首先应归于行业发展的结果,时至今日行业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疫情使得整个供需关系相对的阶段性失衡,导致产品的价格又有一定的下降,意味着光伏造价的降低。这种下降使得今天在中国除四川盆地等光照资源不是太好的区域外,绝大部分地区光伏的平价好像突然之间都能实现。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整个行业实现了“跃迁”,但仍旧是多年以来逐步累积的结果,只不过在疫情的触发之下加速了平价的进程。

  站在隆基自身的角度,其实我们这么多年的做事风格一直遵循着几条原则。首先是对光伏行业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其对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能源安全乃至粮食安全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将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上述领域做出贡献。

  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在判断问题的过程中,比如说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或者遇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之时,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包括在碰到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时该如何判断它的实质?

  这个方面我们遵循的是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伊隆·马斯克讲的第一性原则,因为我们公司的主要决策人都是学物理出身的,总想找到事物的本质,即最实质的东西。

  第二个原则就是立足未来。我们不能看一件事情仅限于当下,在三五年以后,它会是怎样的状况,甚至十年八年以后会有怎样的演变?通过这两个原则把问题的实质或方向判断出来,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或者是正确时点上开展工作。

  第三个层次,我们一旦找到方向,或者是真正的关键点,就会迅速投入重大的研发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迅速推广到大工业的生产线上,形成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和成本领先的结果。

  第四个层面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这样才能可持续,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保持的相对比较谨慎和偏保守的决策状态的原因。所以我觉得隆基其实是遵循以上四个层面的考虑,使得我们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不至于“掉链子”。

  我们多年来遵循这些原则,以这种方法经营公司,看起来是一步步形成了还不错的结果。如果行业内有其他人在这几个方面可能思考得比我们更为深入,或者执行得更好,也可能会做得比隆基更好。

  所以说站在上述层面来看,我觉得它还不是短时间的“跃迁”,其实是我们遵循一贯做事的风格和方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不是突如其来的。

  疫情的走向具有不确定性,但终究会过去,我认为光伏产业还是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人们至此可能会更加关注能源安全及能源本地化的问题,甚至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可持续发展。而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现实的。

  经济观察报:审慎的财务水平和激进的扩张节奏之间是否矛盾?“不领先不扩产”是隆基遵循的原则之一,但如何确保技术路线是领先的,隆基有何判断的依据以及一以贯之的标准?

  李振国:我们当然是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的,光伏产业的主逻辑是发出一度电的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之所以说是“不领先不扩产”,对领先性的判断是基于同样资源条件下,是否能够达到度电成本最优的方案或技术路线。同时又有一个判定标准是要立足未来,不过如果这种未来太远或许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有可能会超出我们的认知,但是会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做出判断。

  现在市面上可能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的技术,比如说是某个技术的转换效率会更高,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都会做极度深入的研判。但是唯一衡量的标准是度电成本最低,这也是终极标准。

  比如某一个环节的低成本,或者某一个环节的高转换效率,如果不能够映射到对度电成本的一种长期贡献之上,如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可能带来的价值远远低于为实现这一价值所付出的成本,则不见得就是好技术。

  从研发团队情况来看,我们本身是技术出身,所以对创新研发十分重视,对技术发展的方向更为关注,首先即是这种方向跟行业的终极的服务本质是否相契合,即度电成本最低的终极判别标准。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经验,研发创新已经同大规模生产结合得非常紧密:看到问题、找到本质、投入研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快速导入生产线。这种循环改进的方式已经嵌入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体系之中,日益成熟。

  即便是在单晶硅这一十分成熟的产业之中,每年都还会有几十个持续改进的项目正在进行,共同完成上述循环。隆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每年约是销售收入的5~7%。在过去这些年间,这一比例如果在其他行业里不一定算高,但是在光伏行业里则不然,光伏行业平均水平大概是在1~2%。

  我们的研发队伍有几百人的规模,从2015年起我们介入到下游的电池组件环节,在这方面的研发也进行了相应的配置。最近我们还会有一些系统端的研发也在顺畅进行中。

  经济观察报:从去年下半年起,融资环境趋紧,光伏行业中的一些企业资金状况承压,今年在补贴退坡叠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行业情况似乎更加紧张,对此隆基怎样看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李振国:我觉得当一个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比如说刚才我谈到的技术领先、产品领先、成本领先同时又有比较稳健的财务等基础条件时,那么市场的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就较为有限。

  举例来说,原来预计2020年,当时疫情还未爆发,全球市场规模大约为150GW,当然疫情下海外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也许最后实际全球市场规模会归于110GW。这种变化对于隆基而言,2020年的利润状况在两种状态下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不会影响已经形成的对业务发展的规划。

  比如说我们在年报中指出,今年硅片的产能要到75GW以上,组件规划为30GW以上,去年硅片大概是42GW;组件则是14GW。今年单晶硅片出货量目标58GW,组件出货量目标20GW。当然如果是在150GW的市场规模的情景下,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会比较容易,并且可能还会有比较丰厚的盈利。但是如果是即使110GW,我们相信同样会实现目标,底气来自于刚才我讲到的基础条件。

  如果只是110GW的市场规模,在价格方面市场可能会出现像过去的一两个月的较大幅度的降价,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盈利水平弱于150GW市场容量的预期之下,但是这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和生存。

  不过对于竞争力偏弱的企业而言,这两种状态可能确确实实会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如说在150GW情况下,还能在行业里存活。但如果只是110GW的局面,则难以为继。关键还是得有核心竞争力,以及健康的财务状况作为支撑。这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预期下,或者说是在面对市场比较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融资还可以,从年报中也可以看到,公司的有息负债十分少。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通道也是畅通的,融资的结果也不错。如果从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来看,过去几年间我们达到了100多亿元的水平。从银行的融资情况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少的。有一部分长期融资,比如有些项目可能有项目贷款,短期的流动资金,实际上用得很少。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认为当前的光伏行业可能会继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2年的欧美双反,以及2018年531新政之后的行业调整后,再次进入产业“寒冬”,对此您怎样看待?该如何形容中国光伏企业正在面临的状态?与前几次有何不同?

  李振国:我并不认为即将步入所谓的行业寒冬,今天的局面同2012年、2018年的两次行业调整相比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

  2012年的调整主要是结束了光伏行业完全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在那个阶段之前,所有的企业都赚钱,跑得越快、做得越大,则赚钱越多,同时当时的市场相对单一,主要是欧洲市场:2008年之前主要依赖德国市场,2010年时意大利市场突然发力。同时那个阶段所依赖的市场还是补贴市场,那么一旦危机发生,市场无法支撑当时的产能规模,所有的企业都亏损,此前规模大的、跑得快的企业亏损得更多。

  至于2018年“531”我认为其影响十分短暂,总得来说是国内市场在2017年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在补贴方面国家的压力较大,因此希望在政策上做出调整。“531新政”确确实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531”之后,产品的价格各个方面出现剧烈波动。国内市场当时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平价上网,但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能够平价。“531”的冲击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促使了光伏与传统能源相比的竞争力的极大加强。海外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当时我们认为行业恢复可能需要三五个季度,但是事实上大概三、四个月时间到四季度,海外市场基本就已迅速起来。从硅片的价格就可以看出海外市场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从2018年的四季度开始,连续六个季度,我们的硅片价格十分稳定。

  因此2018年的这次调整一方面十分短暂,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企业的分化。竞争力相对比较强的企业,其实迅速走出“531”阵痛期,并且业务成长较快。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2019年时,你也会看到行业中有些企业即便在环境比较好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业绩表现。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其实已经退出了公众视线,因为它们体量小,大家可能并没有关注到它,就自然消失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这次疫情产生的影响跟前两次的情况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平价上网的国家和地区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这次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奠定了光伏与传统能源竞争的优势。最近在阿布扎比有一个2GW的光伏项目,上网电价其实不到一毛钱人民币。国内最近这一波价格下调,实际上导致了除个别光伏资源不是太好的之外的大多数区域也都能够实现与火电同相同的这种上网电价,有些地区甚至更低。

  我们也相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今年的销售目标,企业仍然会继续成长。如果没有疫情,有可能我们今年在利润上会有很好结果。当然目前在疫情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至于分化的结果目前没有办法做出预测,还是要看行业中大家的竞争情况。

  经济观察报:从疫情发生之后也有很多概念出来,比如说新基建,结合到光伏产业会有“光伏+数据中心”等等,隆基怎样界定这样的新名词,会以怎样的节奏去进入到新的领域?

  李振国:隆基首要的关注点在于打造核心能力:为光伏发展提供度电成本最低的这种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关于新基建的定义方面,我们没有做太深入的这种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光伏的发展,不论疫情出现与否,都是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所以它在不在这个定义里面,从表面的文字上我觉得不重要,从实质上来讲,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疫情发生后,我们也感觉到国内的光伏市场的发展应该会比去年年底的判断更加乐观。此前我们认为国内今年会是30~40GW的市场规模。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40~50GW应该是更切合实际的。

  原因在于疫情导致的这一波价格下降,让光伏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了。第二点是,在疫情下,海外的投资以及业务会受到影响,有效刺激了国内市场的投资及需求。

  经济观察报:光伏产业的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一些新的技术也正在逼近,如对“大尺寸”的探索,在这一方面,隆基的优势及劣势从何体现?

  李振国:首先尺寸不是障碍,比如说像我们2015年以后的单晶炉,生产更大尺寸是没有问题的,包括我们最近布局的这种单晶炉,像12英寸的单晶、16英寸,甚至是去生产18英寸也不是说不完全可以。但是尺寸的演变其实最终的结果仍然还是要遵循我们最开始的基本性原则,需要跟度电成本挂钩。所以说尺寸的变化,我们认为一种路径优化。

  回溯其过程,在2017年之前,整个行业还是受到一些限制。6×10的组件的面积就是1.6平方米,6×12的组件面积约为两平方米,组件的外形尺寸较为固定,因此那时候去优化这种硅片尺寸的空间也很小。

  我们那时候做的优化是把硅片的尺寸从M0变成M2,前者的边距是156mm,后者是156.75mm。看起来这种变化十分之小,不过会使组件的输出功率提高大概2~3%,大家比拼的焦点还是在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上,以此作为主要突破方向。

  进入2017年,有些同行就开始考虑是否可以把组件稍微做大一点,但是当时大家基本上还是在组件尺寸上进行微调,比如说调整2~3mm,或者说10mm以内。可以用更大一点的尺寸的硅片去做这些事情,从2017年到2018年期间就出现157.25mm,157.5mm、158mm、158.75mm,也有些地方出现了161mm等类似的尺寸。

  起初隆基是坚定希望行业更为标准化的捍卫者,所以我们对此一开始并不是十分支持。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客户是接受这种变化的,因为这种改变可以提高功率,同时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冗余,能在系统不变的情况下,装稍微大一点的组件提高功率,这对客户来是有一定价值的。生产经营业务,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既然客户愿意这么做,我们就应该要顺应这种做法。所以在2018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尺寸。

  各种各样的分析之后,我们设置了一个边界,因为国内外当时已经有100GW的电池生产线了,那么电池生产线能够升级改造兼容的最大尺寸是什么?其实我们推出M6的根本原因是在上述逻辑之下的,找到边界之后就把166mm作为尺寸变化的确定值。这个产品我们在2019年SNEC展会正式推出,同时Hi-MO4组件也对应推出。

  去年8月,友商发布的210mm又对边界进行了突破。我觉得该产品的发布对行业是有很大意义的,能让大家将思维放得更开:后166时代应该是什么?我觉得它给大家开辟了思考的空间。

  于是166mm变成老产能的边界界定。在那之后,如果要建新产能,什么尺寸才是合理的?我们也对下一步到底该是哪个尺寸做了很严格的分析。

  站在拉晶成本、切片成本等电池成本,还有组件成本,以及对系统成本的影响上,我们全方位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近一周大概有三家主流的厂家不约而同地选择180mm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尺寸。

  界定这一尺寸的原因在于集装箱运输的包装尺寸,由于组件的运输成本在其总成本中的占比越来愈高。特别是很多市场在海外需要涉及远洋运输,一两毛钱的运输费用对于在10年以前组件是在30块钱一瓦的水平时,这样的运输费用是不高的。但是今天组件降到了一块六左右,那么两毛钱的运输费用就会成为极重要的考虑因素。

  包装要适合这种远程运输,就会在尺寸方面存有边界。因为180mm对应的组件的宽度是1130mm,这一宽度恰好是集装箱竖着包装组件,两个包装箱摞在一起进入到集装箱的极限尺寸。

  当然也可以平放,因为平放就能不受尺寸的限制。但是平放在运输过程当中的颠簸可能会导致组件隐裂,而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就需要用更厚的玻璃,或者是用边框保护,这也会增加成本。

  因此180mm是将运输边界作为条件设计而出的尺寸,这个尺寸在拉晶切片电池组件方面也是十分优化的方案。同时如果是72片的情况组件功率大概在530W,也能达到500W+的水平,电压也只有49伏,在进行电站设计安装时也较为有利,这是我们推出这一尺寸的背景。

  而三五年以后,会不会有些边界条件被打破?我觉得也不一定。因为行业发展总是阶段性地在进步,由于受到边界条件认知的限制,五年以前我们也想不到180mm就是很好的尺寸。

  未来边界条件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致使尺寸随之改变。我觉得是有可能的,顺应即可。具体到那个时间会是什么尺寸?今天无从知晓,可能是200mm或210mm,或者是230mm及250mm,有待于整个行业逐步的发展,也许到某一个节点,会有一个更合理的尺寸出现。

  经济观察报:隆基是否关心外界对于资金能力、库存情况、投资节奏、负债水平、盈利能力的质疑和猜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关键指标,超越这些数字,还有什么是隆基本身更为关心的?综合多年来的发展,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做总结,您的答案是什么?

  李振国:我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多年遵循的做事风格,比如说对行业的信心,对方向和问题的判断的两个原则,以及我们要迅速的在研发上投入资源,快速导入生产线,然后形成的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和成本领先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很看重保持财务的健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至于关键词,我觉得第一个词就是“稳健可靠”,我觉得这点是最重要的。第二个词是“增值”。隆基有六个字的理念叫做“可靠、增值、愉悦”,首先你需要是靠谱的,得保证能够持续走下去;要走得稳,就得财务健康、产品可靠,公司要靠谱要讲诚信。

  第二个理念也是极其重要的,要能够给周边带来价值。比方一个产品能给客户、供应商带来价值。同时对于把公司作为事业发展平台的几万员工而言,也要能给他们带来价值增值的空间。这是我们将增值作为重要的核心点的原因所在。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