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声音

国电南瑞以改革促发展 以创新育新机

中国电力网
2024-08-29
 来源:国家电网报
浏览:

  前不久,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科改行动”“双百行动”2023年度专项考核结果中,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科改企业”标杆,在被纳入专项考核的349户“科改企业”中位列第七。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2001年,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国电南瑞。2017年,南瑞集团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将核心业务资产注入所属上市公司国电南瑞;2023年,国电南瑞高标准推进“科改行动”,持续完善现代法人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合规管理提升年”专项行动,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汇聚企业更强发展合力。

  自2023年以来,国电南瑞围绕推动创新引领能力和产品研发质效“双提升”,持续优化科研体系,形成以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今年2月,国电南瑞技术方案中心成立,负责为产品“走出去”提供整套解决方案。3月,该公司揭牌成立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支跟踪科技前沿、推动原始创新的“先锋队”。4月,该公司优化重组研发中心,聚焦平台技术共享、底座技术赋能和重大产品研发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一系列的变革让创新源泉竞相涌流。以国电南瑞研究院为例,该院实施去行政化管理,让科研人员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并组建6个研究团队,加快应用基础和重大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样一来,科研人员可以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心无旁骛投身科研。

  国电南瑞研发中心推动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应用,实现技术成果的共享复用,促进研发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研发中心新成立的工业自动化平台研发部集约了原来比较分散的变电站、新能源、区域综合能源监控等专业力量,带来的组合效应有力支撑国电南瑞所属近10家企业发展。”国电南瑞研发中心主任滕贤亮说。

  经过一年的优化调整,国电南瑞顺利完成科研体系重构,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硕果累累。2023年以来,该公司获批建设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可控换相换流阀(CLCC)等成果,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3项,27项成果通过权威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

  国电南瑞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重点布局核心器件、集成创新、数字业务、智能装备4类新兴业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等业务快速发展。

  4月24日,国电南瑞所属国网瑞嘉(天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被应用于青海省海东市的带电加装接地挂环作业,这是海东供电公司首次使用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完成带电作业。国网瑞嘉形成的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能够使机器人适应更多复杂作业场景,作业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国网瑞嘉自2019年年底发布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产品以来,已在20多家省级电力公司部署450余台机器人,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产业化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国电南瑞以改革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能。

  国电南瑞所属南京南瑞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制订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于2022年12月正式落地,面向骨干员工实施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方案。激励计划分三批进行,目前已完成前两批奖励发放,共27名骨干员工获得相应激励。

  人才创新活力得到持续激发,南瑞半导体公司技术攻关步伐不断加速,新产品持续涌现。2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4500伏/3000安压接式大功率IGBT在±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姑苏换流站成功挂网运行,经受住满功率运行考验且持续稳定运行。

  “为了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撬动作用,去年国电南瑞所属单位年度工资总额增幅相差超20个百分点,我们加大薪酬分配向‘高价值、高贡献、高绩效’人才及团队倾斜力度,实行顶尖人才薪酬‘一人一议’,核心团队工资单列,同职序同层级员工的年收入倍差基本在3倍以上。1350名核心骨干被纳入中长期激励计划,‘拼业绩、挣工资、赢激励’的理念深入人心。”国电南瑞组织部(人资部)主任于昆介绍。

  在人才发展机制方面,国电南瑞形成“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家人才三通道并行,员工多元发展”的职业成长体系。该公司以员工学术水平、业绩贡献度为核心,梳理建立了近200套岗级能力认证标准,对科研人员进行对标评价,推进人才“能上能下”。

  从2023年年底至今,国电南瑞在所属4家单位实施了领导人员竞聘上岗,以公开竞聘方式选配领导,一批充满活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领导人员竞聘上岗变“相马”为“赛马”,打破身份、资历等隐形台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外,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国电南瑞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科研负责人经费使用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等,让科技人才“唱主角”;组建14支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探索实施里程碑奖励、回溯激励等机制,推进股权激励,科技人才激励保障得到进一步强化。(丁圆圆)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