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分析

储能崛起,是应对能源危机的良药

中国电力网
2023-01-09
 来源:36氪新媒体
浏览:

  储能行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但仍处于蓝海阶段,还远没有到洗牌甚至一家独大的时候。

  欧洲的能源危机还在加剧,这场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能源产业动荡已经对太多领域造成了刺激与伤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欧洲的天然气、柴油等价格仍在走高,民用能源和工业能源的缺口持续扩大,化肥、粮食、畜牧业也遭受了冲击。

  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能源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本地能源供应能力不够,进口稳定性不足”几乎是共同的特点,这或许是引发此次能源危机最大的内部因素。正因如此,近期多国开始了能源企业国有化的策略,以挽救那些濒临倒闭的能源公司。

  这也从侧面说明,保证能源结构的可控、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将会是未来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

  全球来看,随着碳中和事业的发展,传统能源将会逐步退出能源系统,但传统能源的退出需要伴随新型能源的兴起,这种变革衔接得越紧密,能源系统和整个社会受到的冲击就越小。而现阶段,推动能源系统变革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就是储能。

  “储能”可能是近几年最火热的产业之一。从数据上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9.8GW,同比增长25%。

  但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蓄能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了3个百分点,当前储能市场的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MW,同比增长75%。

  同时储能市场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短时、长时、调频、削峰填谷等需求都将被满足,未来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迅猛。

  01 电化学储能突飞猛进

  目前我国储能应用市场发展的一大重心是在风电、光伏电厂配备储能设施,以保证生产出的绿电能够平稳入网。

  我国的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技术也相对成熟,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储能设备,弃风弃光的现象十分严重。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第一季度,我国弃风电量达60亿千瓦时,弃光电量达24亿千瓦时。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能源市场的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电源侧的储能设备需求开始旺盛。电化学储能的灵活部署、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开始凸显,并开始稳定落地电源侧储能场景。

  电化学储能除自身应用优势外,产业链成熟程度也是目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最高的。得益于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成本、制造工艺等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都为电化学储能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打下了基础。

  同时,电化学储能系统还能很好地应用在家庭、商务楼宇和工业园区等场景中,这些场景中其他类型的储能系统几乎无法搭建。应用场景广泛也是电化学储能被认为是未来主流储能技术的原因之一。

  02 竞争激烈,格局未明

  快速发展的市场必定引来大批的企业投身其中。

  就我国目前的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来看,主要有电池厂商,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也有传统的做逆变器或新能源产品的厂商,比如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还有新的创业公司,比如时代星云。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储能这块大蛋糕不可能被几家大型电池厂商完全吃掉。相比之下创业公司的业务方向更聚焦,历史包袱更少,能够更好地在储能行业深耕,这是创业公司的优势。

  曾有投资人表示“传统储能市场并不适合初创公司进入,但在一些电池集成、新型储能技术路线领域中,初创公司有着从0到1的机会。”

  电池产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即使是初创公司的创业者也往往有着多年的行业经验。例如时代星云董事长黄世霖就曾任宁德时代副董事长职务,并在储能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从公开新闻报道中能看到,黄世霖在2019年、2021年等时间多次公开表态看好储能市场发展,并曾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GWh/年。今年8月黄世霖从宁德时代离任,宁德时代还做出了“后续黄世霖会将个人事业放在'光储充检'的新兴领域”的回应。而黄世霖在就任时代星云后,也成为了时代星云目前最大的股东,占股约为35%。

  时代星云由宁德时代在2019年出资成立,现在不过三年的时间,注册资本已经从2亿元增资到4亿的信息,最新的变更的时间是2022年12月7日。同时,时代星云已经在福建、上海、贵阳等地落地运行了包括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大型储能电站、工商业储能电站等多个储能系统,项目建设速度惊人。

  03 产品布局关系企业发展

  2023年1月5日,时代星云的全新储能产品线“YOSHOPO时生”正式发布,时代星云开始进军家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市场。而这也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产品线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丰富。

  关于产品战略布局,有观点认为储能市场的需求多样、产品的复杂程度较高并且没有标准化,一家公司想要在所有领域中都进行产品布局可能并不现实。但就时代星云的产品线而言,其确实已经布局了大型储能电站、工商业储能设备、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以及家庭储能和便携储能产品。

  关于户外电源或者家庭储能产品,目前国内的供应商大多瞄准了海外市场,我国国内电价较低,且具有民生保障性质,市场打开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海外市场恰恰相反,无论是政策还是需求,海外市场都相对成熟,同时由于俄乌冲突,欧洲天然气供应受限,市场上的家庭储能需求一路飙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欧洲家用储能的90%以上份额集中在德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瑞士。

  海外市场对家用储能的品牌依赖度更低,除了一家独大的特斯拉外,LG化学、Sonnen、沃太能源等都有着不错的出货量,这也是时代星云进军家用储能市场的一个良好的条件。

  时代星云已经打造了高压、低压、壁挂式等多种家用储能系列产品,储能产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搭配混合逆变器、APP远程管理、光伏组件等模块可组成智能化小型储能系统,能够满足家庭电力供应,并实现智慧用电。

  相较于家庭储能这个较新的产品线,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似乎更能体现时代星云的技术实力。

  “光储充检”是继“光储充”后又一服务模式,其在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中加入了电池检测服务,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后市场缺乏电池检测的问题。同时,这种后市场服务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实际营收。

  “光储充检”更像是一个小型电力系统,包含着电力的生产、存储、应用和智能监测,虽然主要职责还是给电动汽车充电,但更加智能化的体系能使其作为园区应急电源使用,或者帮助园区进行电力的削峰填谷,从而降低用电成本。

  从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上来看,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的产生是必然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和超充站的建设直接对电网造成了冲击,充电设施建设的滞后性使得电动汽车需要排队充电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同时其快充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充电站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充电服务形式。

  就产品而言,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光储充检”电站更多采用的是风冷储能系统,和交流母线的形式,并不能真的解决扩容问题,同时伴随着较大的能量损失。但时代星云更注重液冷储能系统的打造和标准化,这不仅可以使储能系统的性能更为卓越,同时可以更快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光储充检”电站的建设落地。

  从公开资料了解来看,时代星云的储能系统容量十分丰富,且均具备电能状态监控、人工智能预测、V2G以及微网能量管理等功能。并有相关报道指出,时代星云今年计划布局超过80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并结合峰谷电价差、车辆检测后市场等进行盈利。

  “2021年10月17日,由时代星云研发制造的'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在福建宁德锂电小镇建成启用,这是全国首个采用全直流微网技术,把充电桩、储能、光伏电池及电池检测集成一体的标准化智能充电站。”

  从上述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时代星云正在打造标准化的智能充电站。这种标准化一方面指其采用了模块化建造的方式,能够提升建造速度;另一方面该充电站组合采用了以206kWh为单元模块的储能设备,这也印证了其利用液冷储能系统打造标准化产品的消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时代星云的充电站采用的是直流微网技术,这与一般的充电站先储能、再入网、再接入充电桩的工作模式不同,直流微网能够直接将储能系统的电力供给到充电桩,充电过程更加稳定。时代星云高管曾向媒体表示“我们的光储充检微网系统(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在全国是领先的。”

  从政策角度来说,目前落地项目最多的仍是配备风电、光伏电厂的大型储能设备,但这种场景下的盈利模式并不明确;相比之下,利用峰谷电价差和后市场服务的工商业储能以及家庭储能系统可能会成为未来储能市场价值回归最明显的领域。

  对于企业来说,在所有场景都布局产品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支持,与公司的营运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储能行业这样的重资产赛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产品系列布局,以及全产业链打通或许也是保证产品性能的优秀手段。

  时代星云高管曾公开表示说“时代星云对于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热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会深度参与到供应商的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光在安全方面,甚至在故障长期跟踪方面,我们都是有相应算法的,这样可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功能最优和可靠运维。”

  储能市场的前景可以说一片光明,在盈利模式不断清晰,部分城市峰谷电价差进一步拉大的情况下,储能企业的涌入也将成为常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相当一部分储能领域的创业公司,且每个公司都想成为领跑者。这是十分有可能的,即使目前电池厂商占据了大部分的储能市场,但出货量排名始终没有稳定下来,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相关研报就表示“整体来看,储能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

  储能行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但仍处于蓝海阶段,还远没有到洗牌甚至一家独大的时候。在此期间,发展技术、苦练内功、拓展市场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基石。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