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储能主题的基金里站满“国家队”

中国电力网
2023-12-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12月26日晚,南方电网下属的两家上市公司南网储能(600995.SH)和南网科技(688248.SH)同时公告将参与投资设立南网越秀双碳科技基金(有限合伙)(暂定名,以下简称“双碳科技基金”),双方将分别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金额不超过1.01亿元、1.00亿元。

  “双碳科技基金的成立,旨在整合利用各方优势,发掘投资机会,通过专项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更好掌握前沿新技术、抢占市场份额,促进储能业务发展。”公告提及。

  根据公告,双碳科技基金由南网储能、南网科技、鼎和保险、南网基金联合越秀资本、越秀基金共同发起成立,上述企业将分别出资占比为10.10%、10.00%、9.80%、0.10%、69.90%、0.10%,认缴金额合计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投资的南网储能、南网科技、鼎和保险、南网基金四家公司均受南方电网控制,故南网储能及南网科技对外披露了该关联交易事项。

  公告称,该私募股权基金是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成立。基金将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存续期限10年,其中投资期5年,退出期5年。根据基金的经营需要,经全体合伙人决议通过可延长2次,每次延长不超过1年。款项将投向储能领域资产项目、储能领域成长期项目及经基金投决通过的能源电力领域投资项目。

  诚然,2023年,储能持续爆发式增长,俨然成为新能源投资最为火热的赛道之一。路透社2023年能源转型洞察报告预计,可再生能源产能的增加和电动汽车的部署将使储能成为未来几年能源转型投资的优先技术。其还判断,未来三年,储能将取代太阳能成为能源转型投资的领先技术。

  事实上,为服务“双碳”战略,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各地在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上已推出多项举措,其中“国家队”的身影亦是频频出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仅是近两年重点投资方向聚焦储能产业的基金就有5支,基金总规模达到了198.1亿元。

  去年7月,长沙先进储能产业投资基金落地湘江基金小镇,基金总规模100亿元(母基金规模60亿元),由长沙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将主要围绕长沙市先进储能产业进行投资。

  6月29日,深圳市新型储能产业基金宣布设立。按照当时公布的部署规划,由深圳资本集团联合各方,设立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新型储能产业基金,基金由“1+6”基金群组成,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主要出资方包括市区引导基金、市区国有企业、储能产业链企业及金融机构等。该基金的最新进展显示,目前出资额为62.1亿元。

  无独有偶,今年下半年,海辰储能与峰和资本还分别先后联合厦门和重庆政府在两地设立储能产业基金,以聚焦当地储能产业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以储能为主题的基金中,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政府引导资金牵头,用于吸纳产业投资,助力产业先进技术发展的基金;另一类则是用于投资储能电站项目的基金。

  一名基金从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储能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备,同时产值高、链条长。因此,地方积极推动储能产业的招商引资,这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储能资产存在投资回报周期长、商业模式不够清晰等困境,尤其是电网侧和发电侧的大储更多是与“两网”和“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合作,盈利模型取决于电网调度频率和量,民营资本进入也需要和“国家队”利益绑定,才有底。

  除此之外,其认为,“国家队”入场还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助力打造本土优势产业,为产业出海储备竞争力。

  不仅如此,若将观察范围放大到新能源领域,则会发现这扇门内更是站满了“国家队”。

  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三峡集团等大型央国企近年来密集参与、设立、投资了碳中和相关的基金,经营范围涉及储能、氢能、燃料电池与锂电池、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累计基金总规模超过百亿级。

  而对地方而言,更是将新能源视作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去年7月12日,安徽省国资系统旗下7只基金公司宣布成立,其中碳中和基金的母基金规模达50亿元,母子基金规模150亿元以上。重点投向以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以储能、综合能源、清洁处理、循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环保产业,以低碳、零碳、负碳及新能源技术、新装备为代表的能源科技与碳科技等领域。

  在2023年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启动。产业投资基金由常州市财政局和常州投资集团、新能源集团、产投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通过参股市场化子基金和项目直投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合作,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发、储、送、用”各环节,充分发挥股权投资促进产业强链建圈的积极作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费心懿,实习生殷悦/文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