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者工作了三十五年前的安徽老省会(安庆)安庆石化总厂公安处调回家乡小城,行李不少,不过该丢的丢,能送人的便送人,唯独那两大箱书一本及剪报不落地运回了家。诚然,生活需要“断舍离”,一些朋友可以告别,一段悲伤的过往不得不放下,但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写下的每一个字,却是一点儿都舍不得丢的,因为每一页都封存着彼时的旧时光。
都说在这偌大的世间,两个人的相遇是因为缘分,那么我与书的重逢也应该感谢这位名叫“缘分”的小伙伴,我相信是它让我遇到了那个让我重拾书本的领路人。清晰地记得那个春日午后,他说我不写点儿什么给他看,他就一直坐在电脑前等,不下班不吃饭,甚至不睡觉。也正是这个“强人所难”的要求,打开了我读书的大门——他说要写字,得先读书。
最初,我只是订阅了一些像《青年文摘》《读者》《知音》《辽宁青年》之类的杂志,闲暇里翻翻看看也挺有趣。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散文,就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收获》《散文》这些纯文学期刊上,这些安静的文字让自己那颗闲散已久的心也收敛了许多。再后来,就像穿衣饮食有所偏好一样,我开始选择关注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边读边想也边学着写。我从一个读书“小白”慢慢进阶到每天不读一点儿什么就会觉得心中不安,哪怕是睡前翻翻几页书也好的状态。
回望三十五年的旧时光,读书是回忆里最温暖的部分。在那些百无聊赖的午后和孤灯陪伴的夜晚,书里的人、事和情感与内心的契合,给了我独处的力量。我试着摸索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去“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不带目的地去做。比如自学烘焙,美味的食物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和感受。我也会独自徒步,沿着公路或土道漫无目的地游走,脚下步履不停,心却静如止水。
储存最多回忆的还是写下的那些文字。这几年,我试着记录当下的生活,也让许多记忆——童年的乐趣、家乡的田野涡河水、情感的羁绊住进文字的小房子里。时间无形,文字有形,看着过往在文字里倒带,那些曾经的故事和细节鲜活如昨,原来,我拥有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从最初提笔的战战兢兢,到如今能体会到忍不住想提笔的冲动和喷薄而出的快乐,那些在脑海中迸射的火花,那个被叫作“灵感”的东西,让我的精神羽翼日益丰满。
读书让我能感知到生命是一条从某一天开始流淌、某一天必然消失的河流,但我还不能像他那样思考生命、时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需要更努力地读书、思考,尝试用文字创造时空,希望这条人生之河能派生出另外的一条河流来。
写作像是用力奔跑过后体液的自然分泌。我还做不到如此自然地流露,只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在思考的间隙里,偶然产生灵感和写字的冲动。这种偶然如两块石头碰撞产生的火花一样炽烈,又像一株绿色的洋桔梗开放得那样清丽。读别人的文字和写自己的文字都是在爬一条委蛇的盘路,坚持读书,保持思考,我相信无数个偶然终将升华成必然,在笔尖绽放成花。(王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