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白静:金融助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电力网
2024-03-25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浏览: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能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然而,长期以来,能源发展的安全性、经济性、低碳性三大目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如何辩证看待和有效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是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实现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发挥金融要素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对于平衡能源发展“三大目标”、助力破解“不可能三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山西晋城市金融部门如何助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进行调研,发现其在支持能源产业平衡发展方面的探索为当地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金融实践

  在“双碳”目标下,“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行业必须面对更多的减排与转型责任,需要全行业背负更大的安全压力和经济压力,先立后破,持续壮大碳中和产业并循序渐进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晋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和化工原料煤基地。近年来,全市金融部门通过“增总量、降成本、优结构”等措施,为保障煤炭供应、煤电企业减负、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助力能源产业在安全、经济、低碳之间实现平衡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领,完善能源产业金融服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人民银行晋城市分行(以下简称“晋城市分行”)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能源革命“领跑者”决策部署,从“四个引导”入手,全力推动完善能源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政策引导。先后制定《金融支持“1+5”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完善能源产业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对接引导。加强与市发展和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门协调联动,围绕能源保供、智能化绿色矿山、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完善银企对接机制。三是资金引导。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调整功能,撬动信贷资金向能源低碳转型、清洁利用领域倾斜,精准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四是考核引导。将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纳入到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绿色金融评价,定期考核调度,强化银行机构内生动力。

  (二)增总量、强供给,助力夯实能源供应“安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晋城市分行坚持立足实际,组织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强化煤炭行业融资支持,助力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一方面,加大对煤炭重点领域融资支持。面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去煤化”倾向,指导银行机构落实能源保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要求,优化煤炭行业授信政策,促进信贷支持与煤炭产业发展更加契合。调研显示,目前各银行机构普遍加大了煤炭行业的信贷投放,并在审批效率、贷款额度、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某股份制银行取消了煤炭行业“信贷总量管控”的要求,大幅增加重点煤企授信额度。晋城市分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煤炭行业贷款余额944.4亿元,较年初增加214.2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坚决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严控“两高”项目信贷规模。目前,各银行机构普遍对产能落后、环境污染、“能耗双控”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例如,农业银行晋城市分行将煤矿落后产能、炼焦行业定为压缩类,持续压降信贷规模。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1.3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0%以上。

  (三)降成本、拓渠道,助力增强能源供应“经济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晋城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成本、拓渠道等方式,持续为能源企业减负,有效支持煤电保供、稳价。一是用好专项货币政策工具。认真落实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联合市能源局开展项目梳理、政策辅导和融资对接,推动政策红利精准惠企。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两项清洁工具”落地30.9亿元,贷款利率仅3.2%,扶持能源企业19户。二是推动降低贷款利率。引导银行机构充分利用LPR利率下调的契机,加大贷款利率优惠力度,减轻能源企业利息负担。调研显示,目前全市新发放煤炭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5%,其中能源头部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1%,处于历史低位。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成本低的特点,强化对晋控装备、兰花等重点保供煤企的支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2023年,累计发行各类企业债券190亿元,发行利率3.4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利率为近五年最低,切实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初步概算,上述措施仅2023年就将为能源企业减少利息负担3.5亿元,助力全市电煤保供、稳价工作高效推进。

  (四)优结构、促转型,助力促进能源供应“清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全市金融部门紧紧围绕能源低碳转型资金需求,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支持能源产业低碳化、清洁化发展。一方面,聚焦煤电机组设备改造、“三改联动”、热电联产等领域,全力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如浦发银行晋城分行为市热力公司发放项目贷款10亿元,支持阳城电厂余热“热电联产”改造,降低综合能耗。在金融的支持下,2023年上半年全市火力发电平均能耗289.1克标准煤/千瓦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电供应更趋低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工具,扶持煤层气、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调研显示,银行机构普遍建立了清洁能源专项信贷政策,在授信审批、内部定价、业绩考核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推动绿色信贷余额快速增长、利率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绿色贷款余额209.6亿元,同比增长53.1%,增速连续稳居全省前列;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38.2万千瓦、占比达到32%,新能源发电量35亿千瓦时、占比达到21.9%,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助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困难和问题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这八个字,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涵盖了全部的能源“不可能三角”。所以说,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系统,分明就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关键。现阶段,晋城市主要围绕安全稳定、清洁低碳、经济可行三个方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整体上看,近年来晋城市能源行业融资呈现“总量增、成本降、结构优”的良好局面,支持成效明显。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结构性”融资难题依然存在

  尽管当前能源行业融资整体充足,但由于公司治理、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薄弱环节融资质效仍待提升,影响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一是民营能源企业方面,表现为“央字头”“国字号”能源企业更受银行青睐、更容易获得支持,而部分民营企业获贷效率相对偏低。通过调研发现,某家长期经营且效益良好的民营煤层气发电企业,因达不到部分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全部贷款均来自农商行。又如,多家银行积极为某央企子公司新增授信,贷款利率降至3%以下;而一些优质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仍达6%,享受优惠政策相对较少。二是中小能源企业方面,表现为多数银行对能源企业授信依然“投大限小”,资金配置上呈现“马太效应”。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大型煤企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201.2亿元,同比增长30.1%;而中小型煤企贷款余额仅新增11.5亿元,同比增长13.6%。信贷资金的“垒大户”倾向,对中小型能源企业融资形成一定挤压。

  (二)金融供给与能源融资需求存在错配

  一是服务“同质化”与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调研显示,各银行能源行业授信政策、风控模式、产品体系等方面“大同小异”,信贷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更多是在利率上“竞争”或对核心企业“争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缺钱企业不想贷款,缺钱的企业贷不到款”的现象。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全市多数能源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一些能源头部企业虽然可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但也集中于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常规性品种,融资工具创新不足。三是融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利率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关键性因素。今年以来,在政策驱动、业绩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各银行贷款利率(特别是对头部能源企业)短期内明显下降,在加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银行授信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例如,部分银行反映,光伏、风电项目“竞争激烈”,15年中长期贷款利率报价已降至2.7%,出现“成本倒挂”。这既不利于行业平稳发展,也可能产生资金跨市场套利、投机问题,增加金融风险隐患。

  (三)能源低碳转型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能源低碳转型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来加以推动。目前,绿色、低碳等系列文件更多是以指导性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激励不足、约束不力”的现象,低碳转型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增强。从企业端看,低碳转型普遍面临前期投入成本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确定等问题,转型投资意愿不强。加之碳排放信息相对“缺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健全,金融部门难以准确掌握、评估企业项目转型实际效果。从金融端看,虽然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能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转型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信贷政策还不尽完善,与“碳减排”、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益挂钩的信贷产品推广不够,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助力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措施建议

  回顾世界能源发展史,我们发现能源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并不是同步为社会所重视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侧重,一般是采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式分别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突破能源“不可能三角”,首先要依靠科技创新,因为技术突破是能源转型的基础;其次,要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技术必须通过产业化、规模化才能发挥边际成本优势,通过产业竞争实现持续创新;同时,还需要高效的金融支持。新技术的场景实践需要大量资金,合适的金融工具能带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一)聚焦薄弱环节,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质效

  引导银行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相关部署,结合民营、中小能源企业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有效性。加强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和融资辅导,畅通银企信息渠道,“一企一策”精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用好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组织做好政策宣传和工作督导,引导向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能源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推广合同订单、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融资模式,拓展能源企业抵质押范围。充分运用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增信机制,提升薄弱环节能源企业融资能力。

  (二)完善服务体系,强化能源领域金融支撑

  引导银行机构坚持“先立后破”和“跨周期”思维,优化能源信贷政策,深化“能源+金融”合作质效。抓好“两项清洁工具”的政策窗口期,聚焦先进产能、煤电保供、智能化开采、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融资效率。围绕“煤炭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碳汇+固碳”全产业链,大力推行“产业链+金融链”机制,优化能源产业链金融服务,提升能源产业链的稳定性。创新能源投融资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租赁等多样化工具,拓宽能源产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转型基金、煤层气投资基金等功能,结合项目实际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在保障资金供应的同时合理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加强重点能源企业的风险监测管理,避免无序竞争,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强化支持,促进平稳健康发展。

  (三)聚焦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

  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嵌入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对于满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煤电机组改造升级要求以及减排效益明显的企业,在授信额度、融资成本、审批权限等方面给予差异化倾斜。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联动,完善绿色、低碳融资主体认定机制,建立绿色、低碳转型企业(项目)库,畅通银企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政策、清洁能源财政奖补、税收优惠、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产业发展基金扶持等政策工具,发挥好政策合力。用好考核评估“指挥棒”,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完善信用增进、风险缓释、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提升转型项目融资能力。充分发挥产业转型投资基金作用,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的谋划和推进力度,推动完善能源企业碳核算、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机制,促进能源供应的“安全、经济、低碳”三大目标不断协调、优化发展,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